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对自然还有多少敬畏之心?——由今冬雪灾想到的。。。。。。

(2008-02-28 17:16:32)
标签:

雪灾

杂谈

人类

思考

自然

it

分类: 通信人生
  作者:Zero


  今年年初的一段时间,国内最重要的新闻事件,就数南方雪灾了,各类媒体上连篇累牍的介绍南方各地灾情,电力、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受损的情况,抗险救灾的情况,一片冰天雪地的样子,有时候禁不住让人想起前几年的好莱坞大片《后天》。家园论坛上也有不少这方面的帖子,记得有个分析电力塔为什么会在冰冻情况下倒塌的帖子,感觉还蛮经典的。

 

  然后忽然有这样一种感觉,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有时候也不见得是那么的战无不胜无所不能的。灾前的茫然未知,灾中的措手不及,灾后虽然积极补救,但是损失依然严重。所谓人定胜天,从某种角度来说,也许只不过是凸现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一种积极表述而已。记得前一阵子看威尔史密斯主演的《我是传奇》,里面有一个场景设定印象很深刻,病毒肆虐之后的纽约城,空无一人,主角一个人在城市中挣扎求生,街道上荒草密布,城市变成了丛林,各种动物四处出没。当时就觉得很奇怪,大城市里面没有了人的存在,这么快就会变成这个样子了么?于是好奇之下去网上搜索,居然有人还特意针对有一天人类突然消失的话城市会变成什么样子做过研究。

 

  一位美国的科技记者艾伦"韦斯曼采访了工程师、生物学家、动物学家、天文学家、艺术品修复者、古生物学家、植物学家、环境学家和地质学家等各方面的专家,问他们同样的问题:如果人类消失,那么在您研究的领域内会发生什么事?大自然将如何毁灭我们建设起来的一切?他将所有的答案汇集在一起,写成了《没有我们的世界》一书。在我们面前展现了地球具有多么惊人的自我恢复能力,也表明了人类的一些发明创造是多么脆弱或坚固。书中总结到:没有人类,地球变成什么样?
  

  第一天
  人类突然消失。
  

  第二天
  没有了持续工作的抽水系统,纽约市的地铁已完全浸没在水中。
  

  七天后
  由于水冷系统失效,核反应堆已毁于大火和高温。
  

  一年后
  水的冻融效应使得街道上布满了斑斑裂痕。
  

  五年后
  纽约的大部分地区都已被焚毁。
  

  20年后
  曼哈顿毁损的街道已然浸没于水中。
  

  100年后
  大多数房屋的屋顶都已塌落。
  

  300年后
  纽约市的吊桥已经倒塌,那些铁路拱桥或可维持数百年之久。
  

  500年后
  纽约市的核心区已为森林所覆盖。
  

  5,000年后
  核弹头的外壳被腐蚀,导致放射性钚239泄漏至环境中。
  

  1.5万余年后
  曼哈顿石质建筑最后的遗迹被冰川覆盖。
  

  10万年后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降至工业化之前的水平。

  1,000万年后许多青铜雕塑仍保持其原有外形。

  这样看来,虽说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深,但是没有了人类的话,自然界也用不了太多的就会把人类的影响尽数抹去了。仔细想想,人类的历史相对整个地球的历史,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人类的存在的年数,不过三、四十万年,有文明的人类历史,可能也就一两万年,而现代科技文明的历史,如果以工业革命为开端,也不过200多年。人类的科技水平在这200多年里面发展的越来越快了,农业、能源、IT技术这些我们现在看来几乎是基本生活条件的技术不断的发展,人类的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似乎也远远不如古代时候那么严重了。物理、天文、生物、气象等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了,于是乎,人类也渐渐丧失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也许是“距离产生美”的道理吧,几千年前人类还没法认清自然规律的时候,对自然界的敬畏是以宗教、神明这些高高在上的方式体现的,出个彗星会说是天兆示警,出个大旱或者蝗灾,宰相可能会辞职,皇帝可能会下诏罪己,而现在,彗星不过是一种定期回归的宇宙天体,旱灾蝗灾不过是气候变化、生物规律的极端体现而已。

 

  在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渐失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也日渐深远。比如人类活动对丛林植被的破坏,从远古到近代,从黄土高原到亚马逊雨林,又比如温室气体排放,虽然温室气体到底是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还是加速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还没有定论,但是无疑影响是肯定存在的。而全球变暖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一些小概率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超强飓风、大洪水,严重干旱,极端严寒酷暑等等发生的机会增加、频次增加。回到今冬雪灾上来说,前几天看到一篇中国气象局顾问写的雪灾分析文章,就提到宏观气候上雪灾形成有冷暖空气共同作用的原因,但是微观层面上的雨雪形成过程的研究中,大量成雨成冰成雪的“云核”与“冰核”从哪里来的?还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而一个可能的答案就是: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人为排放的严重空气污染物(气溶胶粒子)。而另一方面,这次南方雪灾造成巨大损失也暴露出人们对极端气候灾害的思想准备不足,同样也是人类漠视自然的力量,失去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的表现。

 

  即使是在自然科学水平非常发达的今天,自然界的很多事情,我们其实依然不能尽数掌握,就比如天气气候的研究,而且即使是有了预报,当发生极端气象灾害的时候,人力在自然的力量面前,依然是显得无能为力。当然,抱有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不是要搞对大自然的图腾崇拜或者什么宗教传说,在关注、致力、身体力行环境保护的同时,也要时时记得——有时候人力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是多么的渺小无助。我们在生产生活中应对各种问题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界的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心情分享
后一篇:怀念过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