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观察员”、参与进去、动手去做——漫谈留学申请中“做活动”误区 第二讲
(2014-08-27 11:35:30)
标签:
大学美国新生本科活动 |
分类: 留学申请 |
有的家长在了解到留学申请中需要“做活动”而且这个活动最好不要随大流,然后按照我的建议去找自己的朋友、找自己的老同事,或者在父母自己本身的工作单位让孩子去做做实习。
但是我发现,这个“活动”不在我们的教育体制当中,不是我们教育体制所要求的,也不是我们中国学生所熟悉的,因此这是让我们中国家长感到非常陌生的一个事物,所以非常简单地说去“做活动",到这一步还不够。为什么呢?
比如现在有的孩子说我去做活动,帮助有抑郁症的人,有个组织在做这样的活动,他参与进入,我一听非常好啊!可是回来的时候,这个孩子跟我说,他到了那里什么也没有干,他坐在那儿当“观察员”;他只是说张叔叔怎么做,李阿姨怎么做,仅此而已。
再比如一个孩子的家长是位领导,管互联网方面的,因此,互联网的公司都很愿意接收他的儿子去做实习,可是他的孩子去了一个星期,回来说自己每天坐在那儿,就是观察别人怎么干,观察这个网站的运营;
仅仅观察肯定不行,因为你自己什么也没干;别人为什么不让这个孩子做呢?别人认为,哦哟,这是朋友的孩子,这是领导的孩子,让他做了许多事情,就是对他不好,让他像个领导那样喝杯茶、坐到那儿观察,可能对他比较好。
这样的话你没干活儿,没有细节,那就不行。最后在我的要求下,这个公司派他测试各种网页,用鼠标点击,点击不开就说明有问题,发现问题后,编辑会打开网页的后台去调试代码,这样的初级编程工作也不是那么难,也有很多工具,中学生实习了一段时间后也会发现问题,也能调试,这样他自己动手做了,写起来就生动得多。
比如说有一位同学,他的爸爸找到他的朋友,是开农业科技公司的,对方说:我们正好马上要开一个专题会在部署公司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而且在此之前我们要讨论一下相关的投资战略、合作战略,让这你的孩子来参加吧。
这个我一听就不行,这个会中学生又插不上嘴,很多东西中学生又不了解,这就又犯了我刚才说的错误,就是去当“观察员”;一定要亲身经历,去干一下。
我记得有一位同学几年前上了哥伦比亚大学,而且是个男生,这个很不容易,他讲自己是随着农科院的研究者们一起到了沙漠化的地方去种一种耐寒、而且耐病虫害的草,他自己要做什么呢,当然是要做符合中学生身份和能力的事情。他亲身去做,他的任务是把温度计插在地表下,每过段时间就拿出来记录温度的变化。他讲了一个细节:“我穿了一双nike鞋,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两个脚着地,我都要像蜥蜴一样,一只脚和另一只脚轮换着,因为地面温度有六十多度,如果两支脚踩在地上橡胶鞋都可能烫坏。”有这样的细节,别人看起来就有真实性了,这样文章就能写得更生动。
后一篇:(编译) 申请工程学专业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