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解读残奥会开幕式  感动背后是人性的光辉

(2008-09-08 12:57:25)
标签:

最美丽的观众

奥运

残奥会

2008

刘若辰

poppin

杂谈

分类: 其他

http://himg2.huanqiu.com/attachment/080907/2d462581fb.jpg 感动背后是人性的光辉" />

 

当历时三个小时的残奥会开幕式结束时,所有人都被这台精彩的盛典所感动。盲人歌手空灵的歌声令人感动、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左腿的女孩李月与聋人艺术家们共舞芭蕾的场面令人感动、而当火炬手候斌拉动绳索、“飞向”主火炬塔的时候,伴随着阵阵加油声,还有人们感动的泪水。残奥会开幕式为我们编织了一幅代表着可爱、勇敢、顽强、乐观的人类精神的美好图景,而这幅图景的各个细微之处无不彰显着生命的尊严,体现着人性的光辉。

 

主题歌凸显残奥会理念

在残奥会开幕式的结尾部分,来自雪域高原的韩红和中国香港知名艺人刘德华为现场观众带来了北京残奥会的主题歌《和梦一起飞》。歌声刚刚响起,那悦耳的旋律就让人沉醉。在演唱这首歌时,韩红感情真挚,激情澎湃,刘德华歌声深沉、宛转悠扬。两人通过歌声流露出了期待亲近蓝天白云、日月星辰的愿望,体现出了全人类彼此关爱、融入自然的美好追求。这首感人至深的主题歌不但呼应了北京

残奥会“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还反映了人类对和平、进步的向往。

 

点火仪式挑战生命极限

北京奥运会上,李宁在鸟巢上空奔跑一周后点燃火炬的创意十分新颖,赢得了全世界观众的掌声。那么残奥会的点火仪式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在经过了前面6名火炬手的传递后,第七棒火炬手候斌手中的火炬被点燃了。此时坐在轮椅上的候斌距离主火炬台仍有相当的距离,没有人知道他将以怎样的方式点燃主火炬。只见候斌拉动手中的绳索,一点点向上攀登,一点点接近主火炬。北京残奥会采用这样的点火方式的确出乎人们的意料,不过没过一会,现场的观众便明白了这其中的寓意。“用残存的机能挑战生命的极限,这不正是残奥会的意义所在吗?”看着候斌和主火炬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现场9万名观众为候斌加油,为这位三届残奥会金牌得主顽强不屈的精神而感动。在火炬被点燃的那一刻,鸟巢内沸腾了,那是对生命含义的深刻理解,那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真诚的礼赞!

 

文艺表演展示人类共同之美

在残奥会的文艺演出中,残疾人艺术家们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在这里没有厚重的历史、没有史诗般的宏大叙事、有的是对人性的感动、对美好精神家园的向往。残奥会文艺表演分为空间的旅行、时间的旅行和生命的旅行三个篇章。每一个篇章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第一篇中,300余名聋人姑娘用手语向星星倾诉自己的内心感受,那她们是如何来完成这整齐划一的动作呢,看看这些姑娘四周的手语老师吧。面对着舞台中央那些专注表演的姑娘们,老师们的手语铿锵有力,她们的表情饱含深情。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聋人艺术家舞蹈表演,它带给人们的是震撼之美。第二篇中,失去左腿的四川女孩与聋人舞蹈家们共舞,她们共同实现着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是世界上最美的芭蕾。第三篇里,750名演员用他们750双灵动的手,在舞台形成的蓝色海面上,展现出一群海燕、天鹅自由飞翔的壮丽景象,演员们在用这种空灵、浪漫、以及尊重生命的方式,与宇宙中的所有生命对话。整个文艺演出绝大部分是由残疾人艺术家们完成的,他们用极大的毅力和热情演绎出人类共同之美,赢得了全世界的掌声。

 

细节之处体现人文关怀

残奥会开幕式不但大气、唯美,而且还在细节上表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比如和奥运会开幕式不同,残奥会开幕式是先进行入场仪式,再进行文艺表演。这样的安排可以更好地方便残疾人运动员们观看演出、并与现场的观众和演员互动。当各个国家的残奥代表团从跑道上走过时,观众席上掌声不断,大家的热情依然高涨。据说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正是有感于中国人民对残奥会的热情和尊重,决心在残奥会开幕式前努力学习中文,争取在开幕式时给大家一个惊喜。结果克雷文没有让人们失望,在前往舞台中央的路上,主席先生努力地转动着轮椅,那种顽强的精神赢得了包括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在内的所有人的掌声。而当克雷文先生致辞时,他的中文发言再度赢得了全场的掌声。尽管只是寥寥几句中文,但克雷文先生用他的行动向所有中国人致敬、向全世界的残疾人运动员致敬。昨天,在鸟巢,所有人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而今天,残奥会的比赛已经开始,让我们带着那份最朴素的感动、带着那份对自强不息拼搏精神的尊重,为残疾人运动员们呐喊助威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残奥会主题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