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灾民机会成本原址大地震重建家园财经 |
分类: 关注民生 |
重建家园应考虑更多选项
作者:白明 / 来源:证券时报 / 时间:2008-06-02
首先,这次地震表明,汶川周边地区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的地质变化也相当活跃。即使能够重建家园,但整日担心大地何时颤抖,以人为本精神又何以体现?
其次,这次大地震发生的地区人员相对稀少,地况也比较恶劣。在这种条件,如果一味强调在原址重建,重建的成本相对来说会比较高。不仅清理废墟成本相当高,重建家园所需建筑材料也很难大批量运进来。既然东西难以运进来,为什么不能考虑受灾人员走出去?
其三,震区的生存条件比较恶劣,并不是宜居之地。在发生地震之前,当地老百姓离开这块土地要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现在,随着地震的发生,老百姓的家园不复存在,坛坛罐罐也都打碎了,老百姓外迁移的机会成本近乎零。
如果条件允许,在原地重建家园应当是第一选择。毕竟,故土难离。可是,现实的情况却十分复杂,除了重建家园,要求我们拓宽灾后灾民安置的选项范围。
第一个选项:新建家园。既然在原址重建家园难度大成本高,建设速度慢,安全系数低,倒不如重新选择更加适宜的位置。
第二选项:灾民安置可考虑借鉴三峡移民方式。有关部门可考虑在其他地区搞一些移民村,让失去家园的灾民们在祖国各地都可以找到家园。
第三选项:投亲靠友。当然,各级、各地政府一定要管到底,从税收、就业等方面帮一把,确保灾民在异地得到新的发展机会。
第四选项:允许在打工地居留。如果打工的地方有条件,是不是可考虑让来自灾区的打工者成为当地居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可能有困难,但沿海的一些闹“民工荒”的城市不妨尝试一下这种方式。
当然,增加灾民安置的选项也要花钱。可是,在条件恶劣的情况下,重建家园有可能花钱更多。在同样的预算约束下,灾民最终得到的福利也未必很理想。
对灾民来说,灾区是他们昨日的家园;而如果需要,祖国各地也要成为让他们共享的明日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