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梅雨潭赏《绿》

(2016-10-06 09:52:04)
标签:

散文随笔

旅行

文化

分类: 萍踪屐痕

在梅雨潭赏《绿》


     国庆长假第五天,终于蠢蠢欲动了,到哪里比较适合我们呢?和朋友商量确定,一定要避开人山人海,到最清静的地方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

     于是,我们来到了瑞安仙岩的梅雨潭赏《绿》。

      第一次出门不带相机,轻装上阵休闲游。我们自驾一辆车,从家里出发到仙岩梅雨潭一个小时到达,车子直接上山,找好停车位停好车子,顺着山路大约走了1公里多的路程,两旁都是静谧的树林,四周树影婆娑,明媚的秋阳从密密麻麻的树缝中透射下来,仿佛时光倒流到学生时代。我们坐在一个小亭里休息片刻,又继续前行。终于看见不远处一条小溪潺潺的穿过丛林,然后,就听见瀑布哗哗的流水声了。哦,前面原来就是传说中的龙须潭,龙须潭是仙岩三个潭的最高处,远远望去,一条银帘从耸峙的峭壁间直泻而下,峭壁已被蚀成朱红色。峭壁两边的山峦把一洼潭水揽入怀里,仿佛母亲轻轻的呵护着亲生的孩子。我们踩着石路步入谷底,一阵清凉袭来,感觉就像深秋的丝丝寒意。为了不影响行程,我们继续开拔赶路,起身沿着往下走的石径小路前行。

    仙岩一共三个潭,龙须潭最高,雷响潭隐藏在梅雨潭之上。梅雨潭虽然处在最低,但最有特色。走下去伫立潭边,三面环山,人仿佛是井底之蛙,眼前瀑布从上面直冲而下,撞击到许多棱角的岩石上,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潭边,水珠、绿水、悬崖,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色。环顾四周,山是绿的,草是绿的,树是绿的,水是绿的,心更是绿的。

     当年朱自清先生曾先后两次到这里游览,经典游记散文《绿》便是朱自清在第二次游梅雨潭后之作。

    梅雨潭的绿,朱自清先生早已亲切的称她为“女儿绿”了。而我,却再也无法找到比这更加恰切的词语来修饰梅雨潭绿色之美了。我们坐在悬于半空的亭子里,梅雨潭就在脚下,绿色包裹着身子。目睹眼前醉美的景致,绿色在眼前浮动,令人心旷神怡。

   梅雨潭前的山道上有一座“自清亭”,亭中石碑上刻有《绿》的全文。这篇经典游记朱自清先生是1924年写的,全文不是用华丽的词藻来形容梅雨潭的绿,而是用排比的方法,让读者清新自然地在心里留下这动感而美丽的绿。其中语法与修辞更是恰到好处,妙不可言,

    我们俩一字一句大声朗读着,其情、其境,和绿色的景色游深深渗入我们的心扉。

      游记散文《绿》一共只有1200多字,全文开篇第一段只用了一句话,“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虽然这一句起笔突兀,却点了题,使我们读来对本文抒写的中心一目了然。这篇游记散文的语言有着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全文充满着诗情画意。同时,朱自清先生的这种情感的抒发并不像奔腾的长江大河,一泄千里,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拟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梅雨潭周围环境的立体画卷。

    最后,全文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一语骤然刹笔,仍然归结到“绿”字上,与开头相映照。起笔不凡,收束利索。结尾与开头的不同处,只加了“不禁”二字,真的是神来之笔。

   此情此景,经过散文大师的一番描绘,从而使我们更加明白了“女儿绿”的寓意了,那是具有生命的色彩的绿色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