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清水秀南雁荡

(2012-04-28 12:15:42)
标签:

行行摄摄

得得瑟瑟

生活空间

行思坐忆

分类: 萍踪屐痕

   南雁荡山我已经来过无数次了。这次师傅来平阳,我和岛主碧兄昨天陪伴树又去了一趟南雁荡山。气象预报说昨天是晴到多云,结果是阴天。所以拍出来的片子没有了光和影,也没有了蓝天白云。

   本来说好今天早上四点半出发去西湾拍日出和渔民作业的,昨天晚上查了一下气象预报,说今天中雨到阵雨,结果只好放弃。可是,早上起床到现在一直是阳光明媚,看起来气象站都是胡说八道的。

   我跟师傅讲,留点遗憾,下次可以再来。山清水秀南雁荡图1、笔架峰。

山清水秀南雁荡图2、东南屏障。

山清水秀南雁荡图3、云关

山清水秀南雁荡图4、远处山崖中的房子就是会文书院。

山清水秀南雁荡图5、看见了吗?长在岩石上绿油油的小草,每一片都像鸟儿一样展翅欲飞,很有意思。

山清水秀南雁荡图6、

山清水秀南雁荡                  图7、

山清水秀南雁荡图8、

山清水秀南雁荡图9、

山清水秀南雁荡图10、                山清水秀南雁荡 图11、
山清水秀南雁荡图12、山崖上的寺庙叫观音洞。

山清水秀南雁荡图13、

山清水秀南雁荡                  图14

山清水秀南雁荡图15、

山清水秀南雁荡图16

山清水秀南雁荡         图17、山崖上的红字是我们平阳人数学泰斗、复旦大学老校长苏步青先生的题诗。

山清水秀南雁荡图18

山清水秀南雁荡图19

山清水秀南雁荡图20
山清水秀南雁荡             图21

山清水秀南雁荡图22、岛主在田野上只顾自己寻花问柳了。

 

                     附上一篇旧文:山清水秀南雁荡

    平阳的南雁荡山与乐清的北雁荡山遥望相对,都属山岳型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据传,过去山顶有泥塘沼泽,芦苇茂密,结芦成荡,南归秋雁聚此栖息,故名雁荡山。
   “北雁好峰,南雁好洞”,各有特色。山水画大家陆俨少先生游了北雁再游南雁,曾赋诗赞曰:“前睹北雁奇,今至信非最,天设两雁荡,特立南天外。赋诗恨不尽,兼欲施之绘,后有来游者,信予非私爱。”

    南雁分东西洞、顺溪、东屿、畴溪、古城五大景区,以秀溪、幽洞、奇峰、石堑、银瀑、景岩的“六胜”而闻名遐迩,儒、释、道“三教”荟萃,历代摩崖石刻四布,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幽雅清秀,空灵脱俗。

    游南雁一般都是坐缆车过碧溪进去,右斜上岭,岭边古枫夹道,尽处化龙岩下现一高10来米、宽近6米、深107米的石洞,石洞上额题丹红“东洞”两字。穿过东洞,前面豁然开朗,出口处便为盛名远播的“会文书院”。

   会文书院为北宋末年平阳学者陈经正、陈经邦读书、讲学处。陈家兄弟系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的高足,曾千里迢迢赴洛阳求学,并把洛学传入温州。书院盛极一时,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理学大师朱熹曾亲率弟子在此讲学,成为儒家开设讲席和学术活动的重要场所。

    逮至元明,学院荒败以至废弃,元人史伯璇在《过陈氏会文书院》中感叹:“门楣底事荒凉易,枯壁寒蝉噪落晖。”到了清代光绪十年,乡绅陈承绂、陈少文、周启良首倡力助,县令汤肇熙极力襄赞,学院终于重见光辉,为平阳一邑学风之重振,人才之培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世界杰出数学家苏步青、国学大师苏渊雷就曾经负箧至此。

    据史料记载,此后平阳仅南宋期间,就出了两位文状元、七十几位进士,被时人誉为东南小邹鲁。会文书院的名声还使温州地区的大师硕儒慕名而至,他们荟萃山水间切磋琢磨,然后将山水赋予的灵性融入学问,传播海内。南宋时的永嘉学派名家薛季宣、陈傅良、叶适都曾和南雁,和会文书院结下不解之缘。而清代瑞安名士三孙(孙锵鸣、孙衣言、孙诒让)、本县思想家宋衡更是在南雁的山崖水湄留下他们生命的痕迹。会文书院,曾经是学人们治学路上的一处温馨小舍,而今成为平阳文化的一张名片。

    嚣嚣尘世,沧海桑田,许多古老的书院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风尘中,而“以文会友”的会文书院至今仍存迹人间,令人感慨万千。
    
从会文书院侧门出来,曲径通幽处,拾级而上便是观音洞,走在这条路上,山风拂面,清凉爽人,心旷神怡。要是遇上绵绵细雨的天气,举着伞环顾周遭,层峦叠嶂,石怪洞幽;杂树生花,翠竹蓊郁;山色青黛,雾气氤氲;山色空蒙,若烟若尘,别是一番意境。此时的南雁可以说是一幅空灵缥缈的水墨画,淡雅脱俗。山脊间腾起万千的薄雾,宛如仙境,云里雾里,让人分不清是凡间还是仙境了。

    抬头眼前就是南雁荡山最大的石室观音洞了。据传,此石洞开发于五代,如此历史渊源,可谓久远矣。洞内寺宇古朴沧桑,相传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名“慈云古刹”。历史上虽经多次修缮,但原貌不改。人们赞之为“仙山楼阁,巧夺天工”。
  古刹依洞而筑,依崖而上,画栋雕梁,檐牙高啄,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入口处有名人联袂的楹联:“秋色平分南北雁,高风遥接东西林”。此乃当代著名文史学家、书画家苏渊雷所撰;中国佛教领袖、书法家赵朴初所书。
   
登上观音洞,平时一般都很清静。要是遇上是佛主的生日或者农历的初一、十五和什么特别的日子,善男信女们在此礼香膜拜的人也不少。佛把我们引到这灵山秀水里,让我们空灵其心,获得顿悟。在我看来,很多人也并非因为修行来世而来烧香拜佛,就我个人而言,所有的宗教场所,都是艺术殿堂。佛,其实就是在五色里、在山水间、在你我的心中。

 

                   此文曾经发表在《温州日报》、《时尚周末》杂志、《浙江画报》杂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