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味
儿子放假回来了。昨天傍晚到家的。
中午和儿子一起去儿子的外婆外公那里蹭饭,我还给爸爸妈妈家里贴上了春联。饭后一起去置办年货,买了年糕、索面、连毛的芋艿、紫红薯、青枣、瓯柑、开心果、山核桃、瓜子等等大包小包的东西。回到家,儿子问:还差什么东西没买的,想了半天,我发现真的忘了买炮仗了。
温州人过年,准备炮仗肯定是省不了的。年三十晚上,温州人家关门时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在门外放炮仗,称之为关门炮,示意旧岁平安。大年初一清晨,温州人家开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门外放炮仗,称之为开门炮,以图新年吉利。开门炮关门炮一般放三个双声爆仗,(俗称大炮仗)一串百子炮,我不敢放炮,都是躲得远远的,每年都是儿子打鞭炮,我捂着耳朵在看。不过我一般都备四个炮仗,留一个作预备,万一有一个不响的,就补充一个。
食年糕:正月初一的早餐,也就是新年的第一餐一般是大年三十准备好的,一定要有年糕吃,预示着“一年高一年”或者说年年高,我们的年糕是顺溪出产的,颜色黄黄的那种最好吃,白色的年糕也有,不过味道就没有顺溪年糕那么香了。
索面:温州人也叫长寿面。我们喜欢烧好姜酒汤,里面有香菇、肉丝、黑木耳,然后煎两个荷包蛋,温州人过年和生日都有吃长寿面的习俗。
捣年糕:温州人“捣糖糕”喜欢用糯米掺些籼米,有的人家还加上红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捣韧,然后做成长方形。如放在不同花纹的印版里,可压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以及鲤鱼、麒麟等图样的甜糕,也有做成元宝状的,插上银花可放在中堂长条桌上,每个房间也可摆上。这也叫“做年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如今我们家里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们再也没看过年糕到底是怎么捣鼓出来的,我们小时候都亲眼见过捣年糕的过程的。
“芋”和“余”温州话谐音,家家户户吃芋是省不了的,所谓“年年有余”嘛。温州人一般都是子排炖芋艿,也称芋艿煲。
温州人家一般都在年底二十日或祭灶前后,家家选吉利日子,打扫门庭,家家户户所有屋角、栋边,都要用长竿扎上扫把,处处刷过,并洗涤所有用具,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温州人也叫“掸新”。旧时,在温州地区,长工回家过年,故有“长年不吃二十四饭”之说。也就是每年农历二十四前必须要让民工回家过年。温州仍沿袭腊月“掸新”风俗,我家今年“掸新”在农历12月初就完成了。接下来年底的日子,除了走亲访友,吃吃喝喝,还得上班到农历12月29日,其他的任务就是在家里做美食慰劳孩子们了。
春节是中国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各地过年习俗都有自己的特色,温州人也有自己独特的过年文化。比如:从冬至开始,温州人就纷纷筹备各种年货,像晒酱油鸡、酱油肉,炊松糕、做佳酿黄酒等等。在这浓浓年味里,这些习俗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发生了改变,还有一些至今在民间流传。
晒酱油肉和鳗鲞:
温州人习惯大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晒酱油肉和鳗鱼鲞。我家每年都有自己亲自动手晒。选个好天气,用生瘦猪肉、生鸡鸭放在酱油中泡浸,然后晒干,蒸熟食用,别有风味。过去,在晒这些腊货的那个月份,每家屋檐椽上密密麻麻地扎满铁钉,上面挂着酱油肉、酱油鸭、酱油鸡。自做的酱油肉、酱油鸡味美质优,所以即使市场里有现成的卖,人们还是愿意自己动手晒。鳗鱼是温州的特产,温州人一般去菜场买些个头比较大的鳗鱼,剖开淡晒,就成了我们口中的“鳗鲞”,鳗鲞比鲜鳗还要好吃,是年夜饭中佐酒的佳品。
分岁酒: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其乐融融,开怀畅饮,称“分岁酒”。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因此,这餐饭不论贫富,不论职位,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只是,今年我家大哥和二哥一家都不回来过年,年夜饭人数缺了六位,明显就不热闹了。去年的年夜饭,在大酒店豪华包厢,还有卡拉OK伴奏,孩子们话筒抢来抢去,热闹非凡。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又是一年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