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草堂
成都秋天的天空也是灰蒙蒙的,总让人感觉不是月白风清秋高气爽的季节。从成都市民慢悠悠的脚步中感受到他们的生活总是有着一种淡淡的悠闲与宁静。到成都的第一天,我怀着朝圣的心情去拜谒被后世尊为“诗圣”的杜甫先生。当我问路上的行人“杜甫草堂”怎么走时,人们对我这位拜访“诗中圣哲”的外地人,投以无比尊崇的目光向我指路,使人感到无比温暖。我走到了眼前古朴典雅的词宇式建筑,看着正中遒劲有力的“杜甫草堂”四个字时,心中也顿生肃然之意。
杜甫草堂是我心仪已久的历史文化景点,这里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先生流亡成都时的居所。一进草堂,满目苍翠,一切都是那样的庄严肃穆。
漫步在那深幽的曲径小路,听鸟语绵绵,看树叶风扫,嗅文化底蕴,想怀古忆人。一切景致皆情致,似乎时光倒流着,此时依稀看见先生在这里吟诗苦读的影子。在这般秀气宁静的地方,天赐绵绵细雨,忽看流水萦回,小桥勾连,当年的茅屋似已再现眼前。游人们轻轻地漫步,用心去感受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意境。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代诗风鼎盛,诗人辈出。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被人们称为“诗圣”。公元759年暮冬,杜甫流亡到四川成都,在友人的资助下,于西郊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这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杜甫草堂。在这里杜甫前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写诗二百四十多首。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就是在这里写的。草堂的正门两侧悬挂着一幅长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离,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在诗史堂正中,塑有一尊古铜色的杜甫先生立像,诗人便服儒巾,一手拈须,凝视前方,清癯的脸上,栩栩如生,写满了忧国忧民的神情。草堂里的一个小院子,古筝的声音回绕着,将游人带回古色古香的唐朝……
我们今天见到的草堂里,杜甫先生一生的写照专题陈列一应俱全。古今建筑风格交相辉映,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形成质朴典雅,深沉而富有诗意的园林风格。这就是因为后人纪念诗人,世世代代缅怀诗人的缘故,真正的杜甫草堂不可能如此宏篇巨构!读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人都知道,草堂再简陋不过了:“八月秋高风怒吼,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我想,人都是有感情的,对历史有贡献的人,历史是不会忘记的,杜甫草堂的今天,就是历史对诗人应有的回赠。
据史料记载,真正的草堂非常破旧,正屋和左右偏房呈横线相连,茅草盖顶,泥土铺地,竹窗木椅,家杂简陈。如此家境,却不知郭沫若先生当年从何考证,得出杜甫是“大地主”的结论?
真实的杜甫一生,颠沛风尘,浪迹江湖,饱受了人世沧桑和战乱之苦。晚年之时才好不容易有了成都草堂有这个安身之所,但却在居住前后不足四年后就被迫离去,重新踏上漂泊的道路,最后病死在异乡。杜甫先生的生前之穷苦困顿也是历来诗人中所少见的。然而在杜甫去世之后,其诗圣之声名却永垂宇宙,光照千古。其诗作被誉为“诗史”,奉为诗中至宝。也许诗人自己也不曾想到,他曾经遮蔽风雨的草堂,
在他去世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竟成了占地三百多亩,规模宏伟的祠宇园林。当初“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人迹稀少的清幽之居,如今也成了游客络绎不绝的游览胜地。
杜甫曾为李白所写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也同样是他自己的最佳写照。
诗人不朽,草堂亦将不朽!
注:四川去了已经很久了,总觉得有几篇文章该写没写,这是补写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