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读旧信
不经意间,翻出了很久很久以前的书信看看,还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现在是网络时代,笔墨纸砚算是老古董了,像我们这一代人,还能赶上网络时代,不过跟我年纪差不多的一些同学中,还有很多不敢尝试网络,我很多次告诉她们,网络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深奥,可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就是不敢尝试。
在这静谧的夜,读着纸张发黄的旧信,有时脸上自然会露出了傻傻的笑,让时光倒流到N年前,当初的人和事,真挚的友谊,青涩的初恋,还有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豪情,会一幕幕地呈现在眼前。激情的岁月是燃烧着度过的,这些信就像是时间的灰烬,也许就是我们青春无悔的真实纪录。
董桥先生说过:“世间人人都是收藏家;收藏家是孤独的。而人的孤独就是人的尊严。”这么多年,我搬过很多次的家,但一抽屉满满的书信我一直舍不得扔掉。因为它是我思家的温暖,友情的温馨,初恋的浪漫,那每一个小小的信封都承载着我沉甸甸的感情。
年轻的时候,我们的文化生活极其贫乏,我们是依赖书信维持人的感情。书信也是我们寂寞的日子里稀少的欢乐和光明。一些信中的一行行字都被我们贪婪嚼碎小心咽下,然后一字不漏地“输入”记忆库中珍藏。学生时代,收信、读信和复信,常须躲闪开周围警犬般的耳目,使得书信的来去变得诡秘秘而异常,那仅仅只因为小小的信封承载了最大的私人空间,是我们艰苦的生活中惟一的温暖和慰藉,支撑我们度过苦涩难耐的时光。见字如面也就如此,那一字一句便如写信人的笑靥慢慢在眼前铺展开来。
如今网络时代,电子通讯这么发达,谁还有时间和兴趣来用一纸一笔来写信读信?而我,从内心来说依然很喜欢这种古老的方式。如今什么都有了,可以发短信,可以打电话,可以视频语音,可以QQ,MSN,还有电子邮件。我家的邮箱我也不会经常打开,那天去看看满出来的邮件,因为钥匙长期不用锁似乎都有点铁锈了,花了很大的力气终于打开,里面却没有一封是像样的“信”,全部都是一些商家的垃圾广告。说实在的自从使用电脑以后,我也不曾再给别人写过一封信,楼下信箱里从来也没有出现过一封写给我的书信。生活中的我们早已没有了那一份期待,生命中也少了一份欣喜。
现代化的信息时代,好多东西都很遥远了,遥远的再也找不到原来的感觉。只是很希望,在哪一天,能收到久违的,盼望已久的,或许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一封来自远方的老朋友那一手熟悉的字迹,想想,似乎有点奢侈了,书信,可能真的正在慢慢地消逝了。
读着一封封旧信,一张张可爱的脸,一封旧信,一段温馨的友情,一封旧信,一次美丽的盼望就会浮现在眼前……今夜,就让橘黄色温热的灯光,把那些陈旧的水分晒干,就让凋零的记忆,给蓝色的天空洗亮。

昨天晚上我在“张铭音乐读书馆”的晚餐(黑椒牛柳饭)
(二)在高速上绕圈子
他,是我的朋友。有时候说话很粗鲁,脏话,难听的话,他都可以眼睛一眨不眨的脱口而出,有时候,他又是优雅的,在他沉默的时候,在他低头微笑的时候。
前天,我们一起去永康办点事情,我这位朋友当车夫,杭州到金华永康本来一个半小时可以到达的,结果在高速上足足行驶了四个多小时才到永康。真后悔自己我不该听他的话,上杭千高速路线这条路去金华永康本来就是会绕很大的圈子的,可我的朋友硬是说他开过永康,对这条路线很熟悉,他说知道是哪里下高速,我太轻信他了。第一错是车到了奉化溪口发现大方向不对,结果在老蒋的故乡溪口下了高速,又在溪口调头上高速,开了很长的路,发现又不对,怎么又会是返回杭州的方向,我的朋友白痴透顶,气得我欲哭无泪。
历尽千辛终于到达永康,办完事,回杭州的路上,我突然决定顺便去金华看看母亲的老家,于是就在金华市区下高速。表弟开车到高速路口来接我们。晚饭的席间,表弟尽是说一些小时候的故事,我和表弟难得见上一面,我的外公就是我表弟的爷爷,我的外公成分不好,文革期间我的两个舅舅都扫进了牛棚,表弟说到我动情的时候,我就只管喝酒,不知道干了多少杯啤酒,有点醉熏熏,回到杭州已经是深夜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