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了《家乡的江、家乡的海》、《家乡的山》后,我准备写写《家乡的水》,不知怎么的,写下了标题这四个字,心情异常地沉重起来,想起了当年我在平阳报社当记者的一段经历。那是1994年的春天,我去南雁镇采访归来,必经之路是水头镇,坐在车里的我放眼窗外,南雁到水头原来一路上满是青山绿水的风景,曾几何时变成了惨不忍睹的恶臭和到处是猪皮下脚料等零乱不堪的情景,我的心一下子抽搐起来。
被称为“中国皮都”的平阳县水头镇,是全国最大的生猪皮革加工基地。一年上亿张的猪皮革产量,在给当地带来滚滚财源的同时,也把这块原来山青水秀的地方污染得不堪入目,并且严重威胁着当地和下游百姓的生命安全。于是我凭着自己的嗅觉,职业病立即发作,一个人在水头镇上住了几天,走访了几十家的家庭作坊猪皮加工基地。我发现所有的加工点没有排污设施,而是直接把污水流向河流里,一直通向南雁风景区,真是欲哭无泪啊!采访回家连夜写稿,次日给上级多家报刊发了一篇调查报告,标题为《水头镇皮革加工基地是危害子孙、杀鸡取卵的做法》。果然不出于我的意所料,这篇调查报告立即引起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水头制革业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了重点查处的十大环境违法典型案件黑名单,同时被列为浙江省九大严重污染环境案件之一。环境报复,最终让平阳饱尝污染之痛的水头,顾名思义,水之源头。曾经是个山青、水绿、天蓝的秀美山镇,坐落在著名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南雁荡山麓。可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利用得天独厚的溪水资源让当地找到制革的财路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抓起经济建设脱贫致富。
浙江省环保联合检查组的检查报告显示,1992年,鳌江水系属于二类水质,1994年降到四类,1995年之后,更是发展到劣五类,河道基本失去功能。鳌江水系已成为浙江省八大水系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水系。当地群众举报频繁,反应强烈。忽视环境,最终遭到环境的报复。水头镇因制革污染造成当地农田作物几乎颗粒无收,整日弥漫在空气中的恶臭以及被污染的生活用水,严重危害着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头居民各种怪病不断,甚至出现当地青年征兵体检很少有人合格的现象。污水流经之处漂浮着的是蓝黑色的粘液,江水由浑变黑变臭,殃及下游“五镇一乡”,当地许多家庭不得不举家迁移。
水头全镇大小制革企业发展到1200多家,占地近3平方公里,用于加工皮革的滚桶式转鼓3300多个,从业人员3万余人,制革业年总值近40亿元。庞大的生产规模在每年回报给县财政约占全县三分之一收入的同时,日排放近8万吨的工业污水,因治污不力,给当地和整个鳌江流域造成严重污染,下游流经地的麻步、鳌江、龙港镇等地群众怨声载道。
在采访的过程中,一些有良知的县机关干部和群众痛心疾首地对记者说:“为了眼前的利益牺牲环境,祸害的是子孙后代,最终的苦果还要平阳人自己来吞咽啊!”
铁拳治污,平阳背水一战!“面对严峻的污染形势,现在已是无路可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平阳县政府工作人员说,“环保欠债”酿下的苦果,虽然责任不在本届党委、政府,但是他们有责任在本届任期内彻底整治制革污染,给平阳百姓一个交待。
然而,要达到符合国家强制规定的治污要求,又谈何容易!已形成庞大区域规模的1200多家制革企业,要砍掉三分之二,还要对低、小、散的制革基地进行集中整体改造,才能使工业污水排放总量达到现有处理能力的要求。全面整治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直接影响到当地数万人的饭碗,影响到一年要减少上亿元的县财政收入,而且,县里还要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面临的难度和要付出的代价可想而知。
去年10月份,平阳县水头镇成功摘掉“污染帽子”。可这一摘,就“摘掉”了平阳县近一半的财政收入。但生态保护的要求,逼迫着水头痛下“狠手”。从2006年起,水头制革基地实行全面停产整治:将制革企业削减为39家,转鼓数削减为469只,制革废水排放总量从原来每日7.15万吨削减为每日1.7万吨以下。虽然2007年10月份成功“摘帽”,但当地皮革业产值降至12.7亿元,经济总量也不断削减。
尽管当地的父母官以背水一战的精神状态,铁拳治污,并且也有可喜的成效。但是,最终还没有还南雁荡山原来的秀丽风貌!溪滩里再也难见天空的倒影,小河里自由自在的小鱼也不见了。呜呼!悲哉!
我衷心希望我的家乡——平阳,能变得更加美丽!还其原有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秀色!

治污杀手锏
(去年,水头制革基地全面启动氨氮改造工程,目前6个污水处理厂已有5个动工改造,已进入污水处理调试阶段。目前工程全部完成,届时氨氮污染物将达标排放。)
|
|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