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借力成事——王导借名做宣传

(2023-07-23 05:51:40)
分类: 妙文精选
                借力成事——
               王导借名做宣传

    名人本来就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利用名人做宣传更是一种双赢的选择,让名人出尽风头的同时也让自己出尽风头,这其中的效益相当明显。所以遇到合适的机会,借他人之名成自己之事,不失为一种成事的智慧。
    在中国古代智慧语言里,有很多“借”字。如“借鸡生蛋”“借船出海”“借网捕鱼”“借刀杀人”“借东风”等等。卓越的管理者善于借助外力,所以从努力到借力就成为角色转换的关键内容。当然借力中,可借的东西很多,比如借势、借物、借财、借人、借才等等。其实,还有一种借,就是借名,即借用他人的名气壮自己的风头。东晋丞相王导就曾经如此“借力”。
    王导,生于晋武咸宁二年(276年),字茂弘,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琅琊王氏,从太保王祥以来,一直是名门望族。王祥族孙王衍累任司空、司徒、太尉。是朝中数一数二的人物。王导是王衍的族弟。王导的祖父王览,官至光禄大夫;父亲王裁,任镇军司马。王导少年时代就很聪明,陈留高士张公曾对他的从兄王敦说:此儿容貌志气不凡,定是将相的才气。长大后为司空刘骞所知,任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后参东海王司马越军事。
    他一生最大的政绩就是拥立晋元帝建立东晋,在这一过程中他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王导素与司马懿的曾孙、琅琊王司马睿友善。永嘉元年(307年),晋怀帝任命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出镇建邺(后改健康,今南京)。王导随其南渡,初到南京时,国库空虚,缺少银钱,只有几千匹不值钱的白绢。为了度过暂时的难关,王导自己先做了一件白绢的单衣穿在身上,又动员大臣们出门上朝也都穿上这样的衣服。上行下效,人们都争先效仿穿起了这种白绢衣服。白绢一时供不应求,价格很快上涨到每匹一金。这时王导下令将国库中的白绢全部卖掉,因此多得了几倍的银钱。
    王导利用人们崇拜名人、追求时尚的心理,解决了财政困难。如果他采取强硬的手段,强行推卖库存的白绢,就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根本不可能让人满意。
    其实,王导利用名人威望的谋略早在他的政治活动中就曾施展过。那时,晋元帝司马睿还只是琅琊王。王导觉察到天下已乱,便有意拥戴司马睿,复兴晋室。司马睿出镇建邺后,吴人并不依附,时过一个多月,仍无人拜望他。王导十分忧虑,便想到借助当地的名人提高司马睿的威望。
   于是他对已有很大势力的堂兄王敦说:“琅琊王虽然仁德,但名声不大。而你在此地早已是有影响的人,应该帮帮他。”他们约好在三月上巳节陪伴司马睿观看修禊仪式。
    那一天,他们让司马睿乘坐轿子,威仪齐备。他们自己则和众多名臣骁将骑马扈从。江南一代的大名士纪瞻、顾荣等人,见到这般场面,非常吃惊,相继在路上迎拜。
    事后,王导对司马睿说:“自古以来,凡称王天下者,都虚心招揽俊杰。现在天下大乱,欲成大业,当务之急便是获取民心。顾荣、贺循二人是地方名人之首,把他们招纳进来,就不愁其他人不来了。”
    司马睿听了王导的话,派王导亲自登门拜请顾荣、贺循。受他二人的影响,吴地士人、百姓从此归附司马睿。东晋王朝终于得以建立。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会看得更远。利用名人效应则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宣传方式。名人本来就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利用名人做宣传更是一种双赢的选择。让名人出尽风头的同时也让自己出尽风头。这其中的效益相当明显,所以遇到合适的机会,学学王导,借他人之名成自己之事,不失为一种成事的智慧。

                             ——选自《彩图全解鬼谷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