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贤纳士——
燕昭王千金买骨
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了内乱,临近的齐国乘机出兵,侵占了燕国部分领土。
后来燕昭王当了国君,他消除内乱,决心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振兴燕国,夺回失去的土地。虽然燕昭王有这样的号召,但并没有多少人投奔他。有人提醒他,老臣郭槐很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于是,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对郭槐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占我们领土,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现在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助我报仇雪恨,我宁愿伺候他。你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才呢?”
郭槐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接着,他就说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国君,愿意用千金买一匹千里马。可是三年过去了,千里马也没有买到。这位国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奋勇请求去买千里马,国君同意了。这个人用了三个月时间,打听到某处有一匹良马。可是,等他赶到这家时,马已经死了。于是,他就用五百金买了马的骨头,回去献给国君。国君看了用大价钱买来的骨头,很不高兴。买马骨的人却说,他这样做,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实意地想出高价买良马,并不是欺骗别人。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人送来三匹千里马。”
郭槐讲完这个故事,又对燕昭王说:“大王要是真心想得到人才,也要像买千里马的国君那样,让天下人知道您是真心求贤。您可以先从我开始,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您的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会来投奔您。”燕昭王认为有理,就拜郭槐为师,还给他优厚的俸禄,并让他修筑了“黄金台”,作为招纳天下贤士人才的地方。
就这样,燕昭王爱贤敬贤的名声不胫而走,疯传天下,各国才士争先恐后奔赴燕国。其中不乏名士。如武将剧辛从赵国来,屈庸从卫国来,乐毅从魏国来,真是人才济济。邹衍是阴阳五行家,当时已名闻天下。燕昭王迎接邹衍时,亲自用衣袖裹着扫把,退着身子边走边扫,为邹衍清扫道路。入座时,昭王主动坐在弟子座位上,敬请邹衍以师长身份给自己授业。昭王的一系列举动引起了很大反响,投奔燕国的士人更为踊跃,昭王大开国门,不拘一格地广为接纳。不唯欢迎知名学者,而且把那些有志灭亡齐国的、熟悉齐国险阻要塞和君臣关系的、善于用兵打仗的士人尽数收留下来,并给予优厚的待遇,多方积蓄力量,以利兴燕灭齐。
正是在邹衍、乐毅等贤臣名士的辅助下,燕昭王兢兢业业地奋斗了二十多年,不仅国家日渐殷富,积累了相当实力,而且培养了奋发图强的民风,燕国上下同仇敌忾,一举大败齐国,夺回了被占领的土地。
《鬼谷子》说:“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亲近。”人有时候就是很奇怪,起初燕昭王也曾打出招募贤才的旗号,但是无人问津;及至千金买马骨、高筑黄金台,贤才竟然蜂拥而至。同是一个燕昭王,同是为了招募贤良,但前后两种境遇截然不同。这期间的微妙就在于人心,试想燕昭王为一郭槐就肯一掷千金、兴师动众,那么作为视自己为贤才的人们也就很容易地想到了,如果自己也来投奔燕昭王的话,也会享受到这番礼遇和恩惠。
“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不可善也,或先征之而后重累”。这是《飞箝第四》的一个重要法则,也是鬼谷子给我们的一个生存谋略。其实,“千金买骨”也好,“高筑黄金台”也好,这只是燕昭王为了招贤纳士的一系列炒作与造势,希望借助这些非常的举动向人们传达一种极具吸引力的信息:只要你是贤才谋士,我都会好好地招待你,给你施展才华的机会,这正好迎合了人们内心渴望别人尊重与认可,以及建功立业的心理。所以才会出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这样人才济济,国富民强的情形。
——选自《彩图全解鬼谷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