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
楚庄王的三年韬晦路
韬晦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掩饰潜伏,麻痹了敌人的警觉之后,一旦时机成熟,就应该行动起来,迅速撕去伪装,毫不迟疑地向着预定目标挺进。要以“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的劲头,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从而成就自己的“霸业”。
韬晦可存身,亦可积蓄力量,但永远深藏不露、无所作为终究不是成大事者所为。毕竟韬光养晦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而这“三年不飞,一飞冲天”的典故就与春秋时楚国的国君楚庄王有关。他也是行韬晦之道的个中翘楚。
在楚庄王最初即位的三年里,他从不过问朝政,日夜沉浸在田猎与酒色歌舞之中,甚至贴出布告:“哪一个敢向我提意见,立即斩首,绝不宽恕。”其时,邻国不断来侵犯,国内的许多大臣也贪赃枉法,玩忽职守,正是内忧外患之时。一些忠于国事的大臣很是忧虑。可是面对如此昏庸之君,无人敢去进谏。
当然这里并不包括那些正直忠诚的大臣们,当时楚大夫伍举看到朝政日益腐败,心中异常着急,冒死进宫求见庄王。此人个子不高,但言语机智风趣。他知道,如果直接向庄王提出看法必然会碰钉子,便想了个巧妙的办法。
伍举来到宫中,见庄王怀抱美女,正在调笑饮酒、宫廷乐队鼓乐齐鸣,好不热闹。庄王看见伍举进来,笑着说:“你是来喝酒的,还是来听音乐的?”伍举说:“都不是。我有一件事不明白。特来请教皇上。”
“什么事啊?”庄王问。
“南山上飞来一只大鸟,已经三年不飞也不叫,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不知道这是一只什么鸟。”
庄王说:“这不是一只平凡之鸟,它三年不飞,一飞必定冲上云霄;它三年不叫,一叫则必定惊人。你下去吧,你的意思我已经明白了。”
数月之后,庄王仍不改逸乐故态,不仅不改,且愈加荒淫无度。另一位大臣苏从认为这样继续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他决心不用伍举委婉劝谏的方式,进宫直截了当地劝说庄王。
庄王说:“你没有看见我颁布的命令吗?”
“见过。但我身为国之重臣,享受朝廷俸禄,如果贪生怕死而不敢指出君王的过失,那就是不忠。如果我的死能使君王清醒过来,那我愿意一死。”
此话一出,庄王猛然起立,撤去歌舞乐队,立即临朝听政。他从此重用伍举和苏从二人,并经过调查核实,把这三年里乘机营私舞弊的几百名官员悉数清除,把忠于职守的几百人予以提拔重用。庄王亲政以后,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就在这一年,庄王兴兵灭庸(今湖北竹山)。不久又起兵攻宋,缴获战车五百乘之多,楚国迅速强大起来。
正如《抵巇第四》所说:“天下粉错,士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芽巇罅。圣人见萌芽巇罅,则抵之以法。”圣智之人面对天下的纷争,会用抵巇法去处理。小人的谗害、奸佞之人的迷惑、天下相互攻伐,人人都要睁大眼睛,看清时事,对自己的行动做好策略和打算。
——选自《彩图全解鬼谷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