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往前走,
苦才会往后退
朱成玉
在天涯论坛看到过一个帖子,有个年过八旬的老人,卖菜养家。每天早上,寒冬的街头最低有零下十几度,寒风当中不要说有其他摆摊的小贩,就连路上的行人都少得可怜,而她就这样执着地坐在路边,等待偶尔来买上一两块钱菜的顾客。她一家四口人,大儿子有关节炎,没法出去工作;二儿子是个聋哑人,在邻镇打些零工;还有一个毫无血缘关系、收养的小孙女正在上小学。虽然生活的重担都压在她一个老人身上,但她却很乐观,很坦然,不管是卖菜还是闲暇的时候,总能在她嘴里听到属于她那个时代的“样板戏”。
她的小摊很干净,因为她常常拿着一把扫帚,不停地打扫。她佝偻着腰,嘴里含含糊糊地哼着不着边际的曲调,心酸和苦累就这样被她遗落在脑后。
昏暗阴冷的地下室就是她的家,纸糊的窗子透着风,家里只有斑驳的墙壁和歪倒的柜子。十几年蜗居在这里,虽然日子过得很难,但是她从不愿向别人张口。过了八旬高龄的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的家。”
她每天早上顶着寒风步行来回两个小时去远一点的菜场进更便宜的菜,然后在自己的小摊上等候少有的顾客,赚上一点差价。多年来,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家自己的菜店,可以继续为儿子孙女出力。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敬重而又让人心疼的老人啊!
我居住的小区,有一个类似的老人。每天早晨晨练的时候,我都会看见他在扫大街。彼此虽然没怎么说过话,但经常见面,也算熟络了,每次都会点下头打个招呼,日复一日。
老人的脸上有一种如同海水浸泡过的坚韧,胡子拉碴,说话时看不清是胡子在动,还是嘴唇在动。
老人穿着很破旧,但在他的脸上却看不到一点悲苦的神情。他每天天刚蒙蒙亮就来到大街上工作,有时候配合着公园里“喊山”的老人狠狠地吼上两嗓子韵味十足的京剧,小区里的人在他的“京腔”里慢慢醒来,舒展着身体,开始了新的一天。
那天,学校的广播里放着那首节奏感极强的《当兵的人》,我看到他把手里的扫帚当成指挥棒,在那里忘我地打起了拍子。我想,那天老人的家里一定有什么喜事吧,是儿子升官了吧,是孙子考试拿了第一了吧,是老伴的病终于治好了吧······不管是什么原因,我都被他的快乐感染了。
和他比起来,其实更应该快乐的是我。我有体面的工作,有车有楼房,可我为什么高兴不起来?每天穿梭在人群里,为什么总要以冷脸示人呢?归根结底,是因为那颗心被绑缚了太多的贪念,总想着更多,所以轻快不起来,无法自由自在地去飞。
老人手里的那把扫帚,我愿意叫它“四分之三拍的扫帚”,他扫掉了我心头的贪念和浮躁。我的脚步快了,我的心灵轻了,第一次,我有了想要飞翔的轻灵之感。
——选自朱成玉著《总之岁月漫长,然而值得等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