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街的好人(下)
张小冉
——3——
受恩于邻居,刘国兴开店时就定下规矩:60岁以上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的“三无老人”和学龄前儿童,吃粉统统免费。这个规矩,至今仍在延续。
好人多粉店对面的居民楼里,住着一位粉店的忠实顾客刘娭毑,她是孤寡老人,靠捡废品维持生计。粉店开张以后,刘娭毑几乎每天都来店里吃粉,刘国兴从来不收她的钱。
但凡有一天刘娭毑没按时光临粉店,刘国兴就会打着给刘娭毑送粉的名义,亲自上门查看她的情况,他担心老人在家里发生意外。刘娭毑家里的电器出现问题、墙壁或灶台脏了需要清理、水电气出现状况,刘国兴都会亲自上门帮她处理。
作为回报,刘娭毑长期和霞娭毑在粉店义务帮忙。空闲时,她还会坐在粉店门口扯着嗓子帮刘国兴招揽生意。
“来恰粉,好吃!”
两个人之间的“互助关系”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后来刘国兴拒绝刘娭毑再到店里帮忙——她被查出患尿毒症。患病后的刘娭毑身体每况愈下,刘国兴经常打车将刘娭毑送到医院,偷偷塞钱给她看病。后来,刘娭毑下楼变得吃力,刘国兴几乎天天端着一碗粉,送到她家里。
2020年下半年,刘娭毑不幸离世。谈起刘娭毑,刘国兴哽咽了:“她把我当崽(孩子)看嘞,我也尽力帮她。”
至今,好人多粉店的墙壁上,还挂着4年前刘娭毑送来的一面锦旗,锦旗上题着:好人一生平安。
在原子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割裂的,人际关系疏离,大多数人在生活中保持着“安全距离”,即便是朝夕相处的邻居。《中国青年报》做过一项关于邻居的调查,四成以上的人表示不清楚自己家隔壁住的是谁。
然而在刘国兴所在的社区,邻里之间打破了人际交往的枷锁,那一碗碗热腾腾的粉成为社交美食,在谈笑间吃进肚里,将邻里关系变得像粉一样,柔软、温暖而松弛。
——4——
“老刘,点100碗粉咯,你安排着送给有需要的人。”
“刘老板,我捐2000元钱。”
“我捐5碗粉,指定捐给易嗲嗲。”
好人多粉店开业后,社区里陆续有人到店,捐赠钱和粉。
刘国兴听说国外有一种“墙上咖啡”——顾客到店里喝咖啡时,会多付几杯的钱,每多一杯咖啡就用一张便笺记下贴在墙上。生活困难的人来店里,点一杯“墙上的咖啡”,不用付钱,也不用降低姿态。
刘国兴依葫芦画瓢,按爱心人捐赠的米粉数量,在店里挂上了“墙上米粉”的牌子。老人、孩子来到粉店,取下牌子,不用说一句话,热气腾腾的米粉就端了上来。
9年多以来,到底送出多少碗粉,刘国兴也记不清了。一直在好人多粉店义务帮忙的霞娭毑只能说个大概:好人多粉店每天能卖出70多碗粉,送出免费粉20多碗。按照一碗粉8元的价格预估。迄今赠送的粉价值多达几十万元。
刘国兴不在意,“没有统计过这些数据,流浪者来了,想恰就恰:说没钱的人,就不用给钱。如果统计这些,就是有心在搞这个事了,就(莫)意思了。”
如今,刘国兴每天依旧笑盈盈地站在好人多粉店的门口,大声吆喝路过的乞丐、流浪汉、老人、小孩进店免费吃粉。“想恰就恰”,没有哪个弱势群体被划拨到互助范围之外。
一碗粉的善举能激起多大的涟漪,恐怕连刘国兴本人也想象不到。在社区的组织下,好人多粉店周边的理发店、药店、卤味店、修鞋店等10余家店铺陆续响应,向困难户、老人、小孩等群体开展免费服务或提供长期折扣,渐渐形成“好人好店一条街”。越来越多的“好人好店”,帮人们找回了住进高楼后丢失的东西。
——选自《读者》2021·1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