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栖访古
(2023-03-17 12:29:55)
标签:
原创 |
分类: 休闲时光 |
塘栖访古
阳春三月,趁单位组织庆祝“三八”女神节之机,我与美眉们又一次来到了古镇塘栖。
塘栖镇位于杭州市北部,与湖州市的德清县接壤。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使其成为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历朝历代以来,塘栖均为杭州市的水上门户。镇区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是个标准典型的江南水乡。镇区的东南有超山诸峰,素有“十里梅花香雪海”之称,为江南三大探梅胜地之一,与江苏的邓尉、无锡的梅园齐名。塘栖镇在明清时富甲一时,曾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
下车后,我们穿过“塘栖古镇”牌坊,走过郭璞古井、古戏台,来到古运河上大名鼎鼎的广济桥,此桥又名通济桥,俗称长桥。广济桥南北向横跨于京杭大运河上,如长虹卧波,气势雄伟壮观。它是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也是大运河上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桥下左右两则各有四个石刻镇水兽守护墩,提醒过往船只避让桥墩。从桥下拾级而上,桥两坡各设石阶80级。走桥的感觉像是在爬山、下山。在桥顶,我们看到了古镇的全貌:河边的柳枝在微风中轻轻舞动着曼妙的身姿,枇杷树在静静孕育着它的果子。沿河的长廊红灯高挂、古屋鳞次栉比,街道热闹非凡。
美眉们三五成群,有的去参观别具一格的余杭方志馆,有的去逛街轧闹猛,有的去听书喝茶、品尝美食,有的去欣赏旧时老物件。我们一群五人则一起去寻访塘栖的历史古迹。
我们走过广济桥后向右沿着河边来到乾隆御碑亭,亭子里有一块高大的碑。碑文四周镌有云龙纹。据介绍,此为御碑,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正月初二。碑文内容为:弘历帝南巡,考查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交纳皇粮情况。查得苏、皖两省积欠额巨,而浙省未予拖欠。为表彰浙省,皇帝大笔一挥,免去浙省地丁钱粮三十万两。并将"圣谕"刻石,晓谕官民。河边有一座高大的“御碑码头”。据说这是乾隆皇帝下江南龙舟靠岸的地方。它与御碑亭隔道相对。
走过一座教堂后,我们又从另一座运河桥上走回到了运河南岸,去寻访塘栖传说中很有名的三条半弄。过桥后,我们又沿着河岸向东,走到一条小河边,小河上有一座小廊桥叫“花园桥”。站在花园桥向南望,可看到三座小石拱桥呢。过桥后,我们沿着河岸往南走,就看到了一埭(排)面向小河,很有年代感的老房子。那是一片明清时期的老房子。老房子的墙上有一块木制广告牌,广告牌上简介了我们寻访的三条半弄。
据介绍,塘栖原来有七十二条半弄,但现在只剩下三条半弄了。这三条半弄其实是三条弄:沈家弄长105.6米、宽1.5米,共5进;郁家弄长105.6米、宽1.5米,共六进;太史第弄最长,138米、宽1.2米,比其他两条弄多出一个弯,算一条半弄,因而得名“三条半弄”。这些弄与各进房屋的内院都有偏门相通。老宅房屋层叠,典雅幽深。这些老宅和弄已有400多年历史了。现在三条半弄只开放了沈家弄。
从外面看,没有什么标志、指示牌标明入口处。我们便在一排老房子前,边走,边左顾右盼、探头探脑寻找,终于找到了那沈家弄的入口。
老宅跨弄而建,大门只有主人和客人可以进出,可以走到各进房内。仆人不可从大门进出,不可在各进房子内走动,只能从小弄里的偏门进出,所以这小弄叫“避弄”,也叫“自族弄”。
据说这三条半弄中的太史第弄最特别,据载是420多年前,由塘栖有名的大户人家卓明卿建造的。卓氏始祖卓敬,是明建文帝时的户部侍郎,因察觉燕王朱棣有夺位企图,建议皇上将朱棣调往南昌。后来朱棣获取皇位,成了永乐帝,就杀了卓家3族30多口人,只有堂弟卓敦只身一人逃至塘栖,并改姓入赘宋家。一直到第六世宋贤时,因经商致富,其子卓明卿入朝为官,明神宗才颁诏允许他们恢复卓姓。卓明卿40岁的时候,在塘栖市建了这座五进大宅。
北京有胡同,上海有石库门,塘栖有弄堂。塘栖的三条半弄又与众不同。这三条半弄堂顶上有屋,而且弄堂都很窄,很长;即使是大白天,弄堂里还是黑漆漆的。这“三条半弄”外部门面虽不起眼,内部却别有洞天,体现了塘栖人不张扬摆阔,内敛谦虚的品格。这三条半弄也是一种弄堂墙门建筑,国内很少见。虽说塘栖现在只剩下三条半弄,但它相对集中,房子连接成片,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江南特有的里弄风情。
古镇塘栖依水而建、因水而兴,自古以来是江南水乡的典范,文化底蕴深厚,文物遗产众多,曾有栖溪十六景之说,而且它是开放式街区,可以免费游玩。我们因时间关系——下午要到超山观梅,上午在古镇塘栖只是管中窥豹,但已领略了古镇的古,果真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