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乡记忆(十)绞柴龙趣事

(2023-01-12 17:01:46)
标签:

原创

分类: 岁月如歌

                             水乡记忆(十)绞柴龙趣事

 

每年蚕宝宝进入老蚕期,即将成熟时,人们便要准备让蚕“上山”的柴龙了。“上山”也叫“上簇”,就是让蚕爬到用稻草柴或麦柴绞成的,似长龙状的柴龙上吐丝结茧。

绞柴龙首先要挑选好干燥、直挺的稻草柴或麦柴,用特制的钉耙刷去其根部的脏叶和外翻的乱叶,然后把刷干净的稻草柴或麦柴上、下扎紧,成小个稻草柴或麦柴把,再用铡刀铡掉其梢头部分,最后把整理干净的稻草柴或麦柴铡成两段备用。

绞柴龙要用特制的工具——一只长凳和一付笼头。那长凳的凳面一端凿有一个长方形的洞孔,绞柴龙的木笼头就插在那个洞孔里固定。笼头后面有两个摇手柄,摇手柄穿过笼头横木连接着前面的两个圆形的小段木头。木头上各钉着一只铁钉,露出铁钉两头的半截。

绞柴龙一般由四个人组成一档(一组):一个人坐在长凳上双手摇笼头,两个人绞绳(每人绞一股),另一个人给绞绳的人递柴。

绞柴龙时,绞绳的两个人,先拿几根打潮湿的稻草,缠绕在那露出的半截铁钉上固定,然后拿着稻草柴,随着摇着的笼头转动各绞成一股绳;估摸着绳子的粗细陆续增添稻草柴进去。人随着绳子的逐渐增长而慢慢后退。稻草柴大概添到一间房子的长度时,就把两股绳连接起来。添柴绞绳的两个人再分工:一个拿着像椽子似的长木条(木条上钉着一只大铁钉,铁钉一头成弯钩)钩住两股绳的连接处与摇笼头的人成相反方向摇;一个人接过递给的铡短的稻草柴,用双手指捻动稻草柴,一边均匀地添加到两股绳中,让头尾的两人共同摇紧固定;一边往后倒退。这样倒退着添加到最后,就成了长长的一条柴龙。一条条柴龙高高地堆积在场地边,到蚕成熟上山时,给蚕喂上最后一次桑叶后,就把柴龙一条条抬进去,整齐地摆放在叶面上。蚕吃完桑叶后,就会乖乖地爬到柴龙上,各自寻找合适的位置,吐丝结茧了。

绞柴笼在那时的农活中算得上是最轻松的活,但那也是一种技术活。所以绞柴龙时,一般坐在凳子上摇笼头的都是年长的人,站着添稻草柴绞绳的都是青壮年,递柴的一般都不是强劳动力,而是年老体弱的妇女或孩子。

那时我们生产队在全大队是最大的,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养蚕的公房建在四个自然村之间的中心地段,四周都是无杆桑地,养蚕时采叶很方便。集体绞柴笼时的场面可以说是规模宏大、蔚为壮观。十几档笼头并排摆在公房前的水泥场地上,男女老少齐上阵,一边绞柴笼,一边谈天说地,欢声笑语,老远都能听到。

这么多档笼头并排摆在一起绞柴龙,每次都免不了来一场自发的比赛。愿意参与比赛的自然都是高手组合,因为要取得既快又好的优胜,是要四人齐心协力的。主要是添柴绞绳的两个人添柴时,既不能让绳子粗,粗了易散,又不能让绳子细,细了易断。摇龙头的人也很讲究,要紧密配合:眼要紧盯着添稻草柴那两个人的动作快慢,手也要随着他们的动作快慢,时而快摇,时而慢摇。否则摇快了那股绳会绞断,摇慢了那股绳会散开。但比赛时除了这三人,递柴的人也要眼疾手快,既要挑选大致粗细均匀的柴,又要掌握每把柴的大小,以备及时、准确地把柴递到添柴人最容易伸手握住的地方。

绞柴龙比的不是气力,而是技巧。不是吹牛,绞柴龙时我总是添稻草柴绞绳的人。我添的稻草柴绳子总是又细又均匀,而且非常光滑。摇龙头的人摇快了,我会稍微放松手,绳子就不会被绞断;摇慢了,我会把绳子捏紧一点,绳子就不会散开。柴龙上绞进去的稻草柴根根均匀地发散着。哑巴倜生很喜欢和我搭档。我们的比赛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每次都会竖起大拇指,激动得“哇啦、哇啦”直喊叫。

那时,除了自发的劳动竞赛,休息时离家较远的一些男人们会在原地因陋就简地用树枝在地上画个十六码子的棋盘,掐几段稻草柴芯当棋子,下几盘棋;女人们会拿出带去的鞋底,纳几行。最难忘的是有一次,在绞柴龙休息时,男女小青年们进行了一次别具一格的摔跤比赛——不分男女,自己挑选对手。推开插着笼头的长凳,就是最好的赛场。年长、年幼的人都是群情激奋的围观者。大家都是每天在一起劳动的人,不管男女,对手都是熟悉的旗鼓相当的人。

这不,我大妹的对手就是与她同岁的一个小伙子。两人在围观者的嬉笑声中开赛。一个搂着对方的脖子,一个抱着对方的腰,两人扭也扭去,双脚还相互绊来绊去,可脚下都像生了根,谁都没有被对方摔倒。不一会儿,他们两人便扭到了水泥场边。水泥场边就是无杆桑地,中间有一条浅浅的地沟。我妹一脚踩到了地沟边。顿时,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上,眼看着那小子只要一用力,我妹立马就要被他摔倒。可没想到的是那小子却先倒了下去,而且一下子还起不来。一个小伙子居然被一个姑娘家摔倒了。瞬间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可过了一会儿,他竟然没起来,还摸着膝盖“哇哇”大叫。原来是膝盖出了问题,站不起来了。几个男人笑着一起把他抬到水泥场上,只才发现他的膝盖已经开始肿了,他已痛苦得龇牙裂嘴,直流泪。于是,有个个子高大的男人立马背起他,往他家跑。大家七嘴八舌地推测他摔倒的原因,说是不是膝盖骨摔碎了,或腿骨折了,说该到哪里去看医生……但大家都是边笑边说的,这比赛的结果实在太戏剧性啦!

那个男人背他回家后,既没送他去看赤脚医生,也没送他上医院。原来回家后,他感觉能站起来了。大概他想用力摔倒我妹时,脚下没踩实,腿一侧,膝关节脱臼了。那人背着他快速跑回家时,他趴在背上,双脚悬着,一甩一甩的,大概那关节又归位了,就能站起来了。只是他那膝盖肿了好多天,走路也了好多天。

这次在绞柴龙场子上的摔跤比赛,就成了生产队里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一个笑话。至今一想起此事,那情景就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我就会忍不住笑出声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