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节读丁玲《三八节有感》
(2016-03-08 13:58:43)
标签:
三八节丁玲杂谈男女平等 |
分类: 感而不悟 |
“三八”节读丁玲《三八节有感》
今天是“三八”节,和往年一样,女士们放假半天。前些年的这个下午,一般是女士放假回家做家务,男士在单位放假打扑克。不过这几年喜欢玩牌的人越来越少了,更多的人是坐在微机旁上网或是低头玩手机——这不,今天下午就格外地安静。
圣经说:上帝用泥土造人,取名亚当。又觉得亚当太孤独,于是用亚当身上的肋骨造了女人。从那天起,也就决定了女性的从属地位。几千年的中古史,女性的这种社会地位一直都没有多大改变。而中外的古圣先贤,对于女性大多采用一种蔑视的态度。孔子的那句“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就把女性划到了君子以外的圈子,尽管后来许多人从不同的视角为圣人辩护,可是那层真正的意思恐怕无论如何也是脱不下去的;柏拉图也说过,一个人如果一生良好, 死后他就到他的那座星里面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但是如果他一生恶劣, 他就会在来生变成女人,也就是说,在生死的轮回里女人也总是比较低的哪一环。
而中国的女人恐怕尤其不幸,因为中国人针对女人有两大发明:一是又臭又长的裹脚布,一是当年遍地的贞节牌坊。三寸金莲——变态的审美摧残着女性的身心健康,而那极端的节烈观则在精神上,成了中国女人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不过奇迹是她们都默默地承受了。千百年来她们一路蹒跚着从历史走过,但是她们的痛苦和沉重,无论是面对神灵祖先还是圣人贤良都无从述说。直到近代,裹脚布和贞节牌坊才成了时光的背景,可是谁又能说它们制造的疼痛和沉重就已经烟消云散了呢?
74年前的延安,丁玲发表了《三八节有感》。该文不仅充满对女性的人文关怀,更是揭示了当时延安的男女不平等。这篇文章当时就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后来更是被定性为鲜花盛开的广阔原野上万劫不复的“大毒草”。说这篇文章毁了她的一生也许夸张,但是决定了她今后一生的走向则是确切无疑的。也许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丁玲就预感到些什么,于是她说:“不过又有这样的感觉,觉得有些话假如是一个首长在大会中说来,或许有人认为痛快。然而却写在一个女人的笔底下,是很可以取消的。” 当时她所面对,难道就没有裹脚布的味道和贞洁牌坊的冰冷吗?
丁玲的那个年代,男女平等的思想已经传入中国,但基本上还是星星之火。那个时代的女人,对待这一问题无外乎是两种态度:一种是祥林嫂式的逆来顺受,一种就是丁玲这种所谓的觉醒了女性的奋起抗争。祥林嫂们已经在沉默中死去,而丁玲们似乎也未能在沉默中爆发。恐怕除了传统和习俗的强大,也和抗争目标的模糊有关吧。因为平等本身就是伦理学概念,缺少客观的标准,对于平等的理解基本上取决于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何况谈论平等的时候,还要顾及到男女本身的差异呢?当年能顶半边天的“铁姑娘”形象,似乎也不是大多数女性所追求的吧。所以,74年过去了,“三八节”年年过,男女平等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依然是敏感话题。而这一切恐怕也不是一个节日所能承载得了的,更何况这个节日的名称居然在香港的电影里已经变成了一句脏话了呢?
不过丁玲还是清醒的:“世界上从没有无能的人,有资格去获取一切的。所以女人要取得平等,得首先强己。我不必说大家都懂的。”这一点恐怕在今天,无论对女人、还是对男人依然是有意义的,但是也不似所有的人都懂得——我确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