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晋顾恺之的《列女图卷》(宋摹)

(2015-10-18 00:49:57)
标签:

娱乐

文化

历史

杂谈

收藏

分类: 文史
                   东晋顾恺之的《列女图卷》(宋摹)
                                  东晋顾恺之《列女图卷》(宋摹)(局部)
该卷为绢本设色纵25.8厘米横470.3厘米。收入,《石渠宝笈初编》著录,贮御书房,钤五玺。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义熙初官散骑常侍。博学多艺,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凡人物、佛像、禽兽、山水皆能。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画师法卫贤,行笔细劲连绵,如春蚕吐丝,行云流水,出之自然,画人物尤善点睛。精通画论,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他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著名论点,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东晋顾恺之的《列女图卷》(宋摹)

                  东晋顾恺之的《列女图卷》(宋摹)

                  

             《列女图》,又名《列女仁智图》,根据汉刘向《古列女传》第三卷“仁智传”绘制,

绘历史上有智谋、有远见的妇女。原文有十五节,图也应为十五段,现仅存十段,每段图的

左侧配有节录自《古列女传》的榜题。图中人物衣纹线条紧劲连绵如铁丝,辅以墨色凹凸晕

染,衣纹线条可与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孝子列女屏风相比较。卷首书“顾恺之□女□”,下

钤“王芝”、“王芝私印”,此二印又见于卷尾。尾纸有汪注、叶隆礼、王铎等人题跋四则。
            据《汉书》记载,刘向在向汉成帝呈送《列女传》的同时,还呈送了《列女颂图》,并
 
为屏风。汉成帝的班婕妤失宠后,在她的诗中曾谈到在宫内看到《列女图》,并以此来鉴戒自己。

这些都载在班固所著的《汉书》中。东汉时代的画像石、砖中,有不少表现列女故事的题材。

画史并载蔡邕曾创作有《小列女图》。这一时期《列女图》的大量出现,既是出于宫廷政治斗

争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在社会上广泛推行妇女的道德教育,借以维护封建秩序。

 

   此卷多处保存了汉代的衣冠制度,如男子头戴进贤冠,身着曲线大袖袍,腰结绶带并配挂长剑;

 

女子梳着垂髻,身着深衣,特别是眉毛涂以朱色,是模仿赵昭仪的新妆,这些都表现了特定时期

 

的风俗和时尚。又蘧伯玉所乘坐的马车称“轺车”,亦为汉代形制,描绘得非常细致而无错误,这

 

些都可以从大量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和壁画中找到与之相应的图象。    

                                                                                                                                                  东晋顾恺之的《列女图卷》(宋摹)

                 东晋顾恺之的《列女图卷》(宋摹)

                 东晋顾恺之的《列女图卷》(宋摹)

   
 根据《列女仁智图》中保存有较多的汉代风俗,以及其构图形式的古朴,推测此卷的原本应当

出自于东汉时代,而祖本则为刘向所创。剔除后世在反复传摩中所附加的痕迹,仍然能透视二

千年前汉代宫廷绘画的艺术光辉。其人物线条粗犷流畅,造型准确。特别是对妇女的描绘,体

态轻盈,婀娜多姿,尤为绝妙。构图布局则与汉画像石一脉相承。传顾恺之画人物广或数年不

点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他“迁想妙

得”的主张,为后人解决形、神关系树立了典范。顾恺之用线把过去粗拙简单发展到圆润挺

秀,如“背云浮空”、“流水行地”般舒展流畅。工整的墨线,设色。《女史藏图》、《列女

仁智图》用高古游丝描法,如春蚕吐丝”、“紧劲连绵,循环超息,调格逸易,风趋电

疾”;用色只求“传染人物容貌,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藻饰”。

《列女传》及《列女仁智图》在宋代有多本,此是被保留下来的惟一的一本,尤为珍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