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象贤撰修水方言本字考备份
(2022-07-22 12:46:56)修水方言本字考
卢象贤
前言
修水县是赣西北一个古老的县,幅员为全江西省第一大,人口为全九江市第一多。方言复杂,也很有味道。但由于本朝力推普通话,父母进城后的第二代基本上就不会说修水话了;或虽能听懂却不知道是哪个字,怎么写。
普通话,是官方对地方文明的一种强暴。古代并不推广全国通用的语言,虽也有官话,却是到考取功名后才学习的,也并不觉得有什么难处。今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直接忽视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南方人几千年习惯的入声字,《新华字典》实在不比《平水韵》高明。因为它既不能承接古今,也不能照顾南北,甚至比不上封建帝王编的《康熙字典》能兼收并蓄。
方言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晋代葛洪在《抱朴子·钧世》中说:“古书之多隐,未必昔人故欲难晓,或世异语变,或方言不同。”已经认识到不了解方言就读不懂古书。现在即使在修水本土农村,也有幼儿园了,也从一开始就进行普通话教学了。如果不抢救性发掘,方言中很多珍贵的东西就会被湮没。因此,作为一个出生在修水的人,我有义务进行归纳整理,索隐探微。本来这个工作开始得很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后来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原有手稿全部丢失。今年已花甲,健康状况不佳,再来整理其实已力不从心,只能试试看。另外,我的专业是淡水养殖,没有受过语言文字的专业训练,所以来做这件事有相当大的难度。
考虑到多数非专业受众的理解方便,注音不局限于汉语拼音,古代的切韵、西方的国际音标都用来参考。另外,修水话又有上边话、县城话、奉乡话、泰乡话、怀远话等等区分,由于古近不同(如怀远话就是清代才从客家传入),故本书多以相对古老的上边话为基础(“上边”指今渣津镇以上,占全县一半多面积,语言较少受官话、外来话影响)。过程中很少提调值问题,因为一般受众难以判别。本书如果能为将来的专业人士深入研究修水方言,提供一个可供参考、扩充的蓝本,我就非常满意了。
本书内容曾在微信朋友圈连载,引起了全国各地朋友的极大兴趣,纷纷提供他们本地的读法,也大大开拓了我的眼界。感谢期间九江学院李瑞河教授、湖南理工大学黄去非教授等专家的专业指点。
1、鋬:《康熙字典》引《五音集韵》:“普患切。”所以读pàn。释:器系。即器物供手提拿的部分。修水话:“提起个鋬。”修水话又有“衣上个扣襻”,襻也读pàn,但是是不同的字。
2、蓦:这个字,现在读mò;但古代《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等书都注“莫白切”,《平水韵》入于入声陌韵,所以古时应是读mà的。《康熙字典》:“超越也。”即跨过去。诗有唐李贺句:“烟底蓦波乘一叶。”词有词牌《蓦山溪》,诸词谱言及时皆语焉不详。修水话:“前头有条沟,蓦过去!”正是“蓦山溪”之意。有位教授认为就是“迈”字,似不能同意。因为修水话中有迈字,读mai阴去,不读mà,也没有跨越之意。
3、:修水有著名小吃子,读为shào。字或写为哨、馊、臊。前两个无理,不论。臊稍近,但臊为剁好的肉末或切好的肉丁,于修水此物仅能指馅子。,《康熙字典》引《广韵》注:“小食也。”其读音,《广韵》作“实照切”,《集韵》作“时照切”,皆读如“邵”,音义俱合。
4、:《康熙字典》引《集韵》:“展也。”音“他口切”,即tu。修水话:“把袋里的东西出来。”正是此字。把衣服在水里漂干净,叫“几下”;将衣服上的灰尘抖落,叫“刮衣上的灰”。
5、抻:这个字在修水话里与字是有联系的,普通话读chn,修水话读tn。原因是修水话古奥,方言发声多直简无摩擦,没有zh、ch、sh这种翘舌声母,春也读tn。修水话说一个人不爽利,会说他“不抻”。也有人说“不抻扯(修水发音t)”,则是抻的延伸,因为抻本身就是扯的意思。《康熙字典》释抻:“展也,抻物长也。”所以修水话说把事情或东西理顺,说“扯抻”。
6、敹:《康熙字典》引《传》疏:“敹谓穿彻之,谓甲绳有断绝,当使敹理、穿治之。”注音引《广韵》为“落萧切”,即念liáo。但前面说过修水话古奥简单,凡liáo都念tiáo,了字亦念如挑(上声)。故在修水农村常听妇女对丈夫说:“你衣裳破了,拿我帮你敹几针。”就是缝缀几下的意思,与《传》疏中敹理、穿治铠甲同义。
7、徛:《广韵》释此字:“立也。”修水话叫人站起来,说“徛起”;站在田里,说“徛在田里”。普通话此字读音是jì,赣方言本有此字;但修水话读音是q,怀疑受客家话影响,如赣南永新话、广东梅州话,都是这个音。修水叫客家人为怀远人,大都是清康熙年间由闽广迁来的。
8、蹅:普通话读ch,修水话读ch,践踏之意。例:“一隻牛在地里乱蹅。”说有条牛在地里践踏庄稼。“鸡脚蹅。”说人的字写得差,连鸡脚都能踩出来。这个字,连收罗最全的《康熙字典》里都没有。
9、:普通话读d,但古音和修水话都是入声。《康熙字典》引《玉篇》:“都谷切,音笃。”释云:“俗豚字。尾下窍也。”并提示这个字本来是读豚的音,“今读若笃,亦俗音也。”说明方言中很早就有笃的读音了。尾下窍,其实就是肛门。这个字形,尸字下一个口,本就是说身体下部的孔窍。修水话说婴儿的肛门发红,会说:“崽姑的屁股红了。”正是此意。另外引伸为物件的底部,如“碗”、“锅”、“筲箕”。
10、筶:念gào。占卜用具。用略弯曲的竹蔸对剖而成,占卜者在神前投掷,观其俯仰以定吉凶,修水话叫“打筶”。俯者叫阴筶,仰者叫阳筶,半俯半仰者叫圣筶。这个字,其实最早是珓,后又与筊、笅等字通,都读jiào。在修水话中,jiào念作gào,教书的教也念gào,所以诸字读音相同可混用。有区别的是,珓不单是竹做的,也可以是蚌壳或木头;而修水此器都是竹做的,所以写作筶更准确一些。另外,修水话交读如高,所以“筊”其实是个形声字在修水的变例;“笅”底下的“爻”本指卦象上的横线,兼作声旁,所以是个亦声字,故用这两个字也不错。
11、呷:修水话说吃饭为呷饭。呷字今普通话读xi。但《康熙字典》引《集韻》的读音是“迄甲切”,修水话甲字是入声,所以呷读qià。这个字,其实非常古老,两千年前西汉的司马相如《子虚赋》中就有“噏呷萃蔡”,同时代中国第一本字典《说文解字》也已收录。当时字义注为“吸呷也”,所以最初应该是指吸吞饮料的,大概后来字义扩大了。赣方言说吃为呷的不少,南昌话就是。或云此字就是“吃”的不同读音,但并未发现有典籍注吃音为qià的(读qì的有)。
12、卟:《说文解字》谓“读与稽同”,所以读j。一种占卜活动。设一沙盘或米盘,上置木架,将神的旨意在沙或米上写出来。神附体某人借其口说话,叫降卟;掌握卟架在沙上写字,叫扶卟。现代汉语这个字,因为有了象声词“卟”(卟嗵、卟哧)的出现,已经普遍用“乩”字代替了。《说文解字》释“卟”:“卜以问疑也。或作乩。”通乩,可能源于古代西戎国,他们称卜师为厮乩。乩字左边本非“占”,而是“卜”下一个“口”,即“卟”字原形易位。《说文解字注》:“当作卜口,卜而以口问也。”乩右边的弯钩,即“乙”字,古时是用笔标记的意思。《康熙字典》:“以笔志其止处曰乙。”《史記·东方朔传》:“朔初上书,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三月乃尽。”是说东方朔上奏章,皇帝一天看不完,就在每次停住的地方标记,结果读了三个月才读完。卟又通稽,除了读音相同之外,还因为都是“查考”的意思。《尚书》:“曰若稽古。”《集韵》:“卟,考也。或作乩,通作稽。”也写作箕;箕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诗经》:“惟南有箕,不可以簸扬。”可见与占星术也沾得上边,应是古人类巫祝遗风。有人写作鸡,则无根据。
13、簟:修水话称竹席为簟,读diàn;但多数人错写作垫。其实簟这个字,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成书于春秋时代的《诗经·齐风》里就有“簟茀朱鞹”的句子;成书于西汉的《说文解字》已经明确注释为“竹席也”。成书于汉代的《礼记》还说:“君以簟席,大夫以蒲席。”说明那时簟还只能是国君能享用的。西汉的扬雄在其著作《扬子·方言》中记载:“宋谓之笙,关西谓之簟。”《诗经》收在“齐风”,扬子定在“关西”,说明此字最初出现在黄河流域,而修水话读音无异,极有可能是宋室南渡传到南方的。
14、绷:“很”的意思。修水话说很硬为“绷硬”,说很紧为“绷紧”。说“确定不移”会说“绷硬子曰”,意思是像孔子的话一样经得起检验。多数人写“绷”为“梆”,失去原意。《汉典》释“绷”有云:“方言,用在某些形容词前面,有‘很’的意思:~硬。”但《汉典》注音为bèng,修水话读bng,与粤语相同。
15、肨:也是“很”的意思。现代汉语读pàng,与古韵书“匹降切”同;但修水话读pung。与湖南交界的一些乡读png,可能是楚音的音转。之所以平读,是因为修水话去声分阴阳,很多去声字都读如普通话平声的调值,如“背书”说“p书”,“被子”说“p子”,“山洞”说“山tng”,等等。修水话说“很臭”为“肨臭”,说“很腥”为“肨腥”。这个说法其实并非民间僻言,而是西南官话,现在成都方言仍然保留。《广韵•绛韵》:“肨,胀臭皃。”(卢按:皃通貌)近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音韵训诂学家黄侃是湖北蕲春人,我曾到蕲春弔过他的墓;他的《蕲春语》也是考证方言的,内中说:“今四川语状物之臭曰肨臭底。”(卢按:底通的)。肨这个字,有人写作滂,稍微说得通,《说文解字》释滂:“沛也。”即很充分。也有人写作胖,但胖字无“很”义,且修水话读胖为去声非平声,似不能认同,仅存一说。
16、喇:修水话讲说谎、夸口为“喇嘴”,喇读入声。明代小说《金瓶梅》第二十六回里有:“今日与你说的话,我若教贼奴才淫妇与西门庆做了第七个老婆,我不是喇嘴说,就把‘潘’字吊过来哩!”
17、齁:修水话说哮喘为“发齁”。齁读hu。这个字方言中一直使用,但多数人不会写。最初是指鼻息声,《广韵》:“齁,鼻息也。”《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夫齁声起。”后来引伸到了哮喘。其实还有一个成语叫齁齁齃齃,因为字僻也不常用。
18、羡:修水话说贪慕为“眼羡”,但羡字读如“钱”。这个字意思无变化,只是读音因阴去而转讹了。唐诗僧齐己《寄尚颜》:“莫向孤峰道息机,有人偷眼羡吾师。”宋代姚勉《沁园春》:“时人眼,总羡他腾踏,笑我卑栖。”现代作家叶文玲《我的“长生果”》:“这美差往往被男孩抢了去,我们女孩只落了个眼羡的份儿。”叶是温州人,可能温州话里也有这说法。
19、噍:现代汉语读jiào,修水话读qio。《集韵》:慈焦切,音樵。可见是古音。用牙齿啃咬、咀嚼。修水话骂人胡说八道,说“噍蛆”,意谓口臭。咬碎豆子之类,叫“噍烂”。动口不动手的吵架,叫“噍牙颌”。汉代王充《论衡》:“口齿以噍食,孔窍以注泻。”
20、嚼:有人说“噍”即“嚼”,也对也不对。对是因为意思相近,古时二字也常通;不对是因为修水话里读音有别。在修水话中,“噍”读平声,“嚼”读去声。比如“乱嚼”,“嚼七嚼八”,与北方方言的“嚼舌根”差不多。这其实也是古音,据《集韵》,古时嚼字的另一写法就是口字旁加一雀字,典型的形声字,音“疾雀切”,现在电脑字库里没有,应该是修水话这个意思的本字。在古代,爵、雀二字是可通用的。《易经》:“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苏东坡《和陶归去来兮辞》:“时爵跃而鲵桓。”“乱嚼”在南昌话也常用。
21、凼:修水话说凹下去而充满水的地方,是个会意字。常用语如“凼里”,“一个凼”,“漕水凼”等。普通话读dàng,修水话读duàn。这个字,春秋战国时的竹简里就有,现在赣方言和粤语用得比较多。
22、熫:修水话说烤火为“熫火”,这个是吴语独有。熫读dà。修水在春秋时代为吴季子封地,曾长期属于吴国,偶尔并于楚越。《颜氏家训》:“吴人以火旁作庶,为炙字。”可见是通吴国以外的炙字的,炙字今普通话读zhì。修水话没有zh、ch、sh的发音,蔗、隻(只)字都读dà,尺字读tà,皆入声。庶这个字,现在读shù;但据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在甲骨文中它其实是“煮”的本字,无论从“蔗”、“遮”之类字的声部来看,还是“煮”字的声部来看,我认为古音都可能是“zhe”音。可巧,修水话读“者”为d,这样“熫”读dà也就不奇怪了。修水是山区,天气高寒,乡下几乎家家户户有火塘,天冷时都在旁边围坐,熫火。熫或炙有“烤”的意思,如成语“炙手可热”,本义正是修水人伸着双手烤火的形象。
23、者:前文说过,修水话读d。《礼记》:“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者”这个字,在修水话中保留着古音、古意,日常生活中使用极普遍,如“来者”、“去者”、“呷者”、“睏者”。现在这种说法只能在京剧里听到了,如《王宝钏》里武生念白:“带马追杀平贵去者!”
24、跈:普通话“践”意读jiàn,“趁”意读chén。修水话中读jiàn的意思更丰富,如:“那孩子脚的跈,要学走路了!”的跈(dìjìan),踢踏、一直伸缩的意思。chén的音在修水话中变音为dn。修水话无声母zh而读d,诊也是dn,从跈、诊右边的声部“”来看,《康熙字典》有“真声”的音释,显然也是古音(修水话读真为dn)。修水话:“跈着一脚踢过去!”有看准了狠狠踢的意思。
25、趼:修水人说手或脚上因长久磨擦而生的硬皮,读jin,如“脚上起了趼”。《庄子·天道》:“百舍重趼而不敢息。”唐陆德明释:“趼,胝也。”。《广韵》:“皮起也。”《类篇》:“久行伤足谓之趼。”现在人几乎百分之百写成茧,说好听是通假,说不好听其实就是错字。茧自是蚕的窝,与人手足何干。
26、菖:普通话读chng,修水话读tng。修水人说端午节为菖节,应是源于端午挂菖蒲的习俗。挂菖蒲,有学者认为是起源于清代;民间另有多种传说,避兵、避邪之类,但多是无稽之谈。笔者以为,时间可能比清代早得多,应是取其吉祥的意义。一是它是最先得阳气的草,《呂氏春秋》认为冬至不久它就会新生,“菖者,百草之先,于是生者也。”二是昌盛,《本草》:“菖蒲,蒲类之昌盛者。”
27、茎:普通话读jng,修水话用汉语拼音无法标注,可用国际音标标注为【gu】。通常意义下指草藤本植物的主干部分,如薯藤茎,苋菜茎之类。但修水县城一带市井有两字常用语:茎,近似于显摆的意思,多数人写不出,也不知其所以然。字前面已述不重复,茎字用的其实是此字另一义:男性某器官。展露该物,肯定是不当的显摆。这种解释有修水话另一四字成语佐证:肾劲茎大,意谓人了不得的样子。有人以为是神劲茎大,则成语结构不类。国人四字成语,多成对仗,如水落石出、鳞次栉比、春暖花开等等。肾劲茎大正好是这种对仗结构且有因果关系,因此是可以肯定的。
28、衩:修水话说衣爆线了裂开,叫“衣开了衩”。衩字普通话读chà,修水话读cà。也指中式衣服两边开口的地方。《韵会》注音:“差去声。”《篇海》释义:“衣袒也。”《说文解字》:“袒,衣缝解也。从衣、旦声。”。可见衩字音义两千多年都无大的变化。
29、挜:修水话说赖着人得下某东西,叫“挜着人要”。挜字普通话读yà,修水话声母略有不同。《字汇》:“衣驾切,音亚。强与人物也。”《十国春秋》:“又持榷货,挜贾于山中。”。
30、犗:阉割。读jiè,最初单用于牛,故为牛部。如果是用于羊,就写作“羯”(普通话读阳平,修水话仍为入声)。犗后来也用于其他牲畜,如修水话“犗猪”,多指阉割母猪,相当于北方方言的“劁”,但劁字的发音不同。唐释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三·饿鬼报应经》:“犗,騬牛也,以刀去阴也。”
31、骟:也是阉割的意思,本读shàn;但修水话无sh音,读成xiàn。《正字通》:“式战切,音扇。割去势也。”多指阉割雄性动物,如“骟鸡”,即阉割公鸡,该鸡长大后也就叫“骟鸡”。今人多误写作“线鸡”,失去原意。
32、镦:汉代《说文解字》已有此字。多音字,其一据《康熙字典》为“都昆切,音敦”,与修水话dn同。也是阉割的意思,如“镦鸡”。早期典籍不见有阉割义,惟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号臞仙,所著《臞仙肘后经》有“阉猪,镦鸡,扇狗”的说法,怀疑也是吴语。
33、冇:修水话说没有为冇,有字里面没有笔画,很形象、简洁。普通话读mo,修水话读去声如耄,是粤语发音。明代黄佐重修《广东通志》卷二十《民物志》:
“无曰冇,音耄,谓与有相反也。”所以修水话中这个字也有可能是来自客家话。研究者认为这个字是经过“无-武-冇”的音变而成,因为早在汉代的《礼记》中就会把无写作武,而武在客家话的发音是mau2,粤语的发音是mao5,最后音保留了,字用了另一个字代替。
34、脧:小男孩的生殖器,是肉字旁。普通话读zu,修水话读j(也有部分地区读ji),“脧脧”,“脧崽”。老子《道德经》:“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说文解字》:“脧,赤子阴也。”现在很多人写作鸡,是没有道理的。
35、滗:《集韵》:“逼密切,音笔。”故念
bì。挡住渣滓或泡着的东西,把液体倒出。修水话中常用的如“滗汤”(把菜汤倒出来),“滗米”(铁炉罐煮饭到将熟把米汤滤出)。
36、引:修水话叫米汤(有的地方叫米油)为“引汤”,应是来源于东汉医圣张仲景喜欢以它作药引。如白虎汤方在四位药外注有:“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明代李时珍也继承了这个方法,如三七条有:“吐血、咳血不止,用三七一钱,口嚼烂,米汤送下。”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米油,力能实毛窍,最肥人。其滋阴之功,胜于熟地也。”
37、炆:《康熙字典》引《集韵》:“无分切,音文,煴也。”念
wén。用微火炖食物或熬菜。修水话常用的有“炆肉”,“炆薯”,“炆萝卜”等。
38、潽:普通话读p,修水话读pú。液体沸腾溢出的意思,“汤潽刮者”,“炉罐潽者”。这个说法,好像长江沿线都差不多。
39、跍:普通话读k,修水话读kú。蹲下的意思,“跍着”,“跍在地下”。《康熙字典》引《广韵》注音为“空胡切”,释义为“蹲貌”。
40、睏:读kùn,修水话指睡觉,“去睏”,“睏者”,“睏着者”。《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均未收,古通困。宋代王定国《甲申杂录》:“忽昏困如梦。”
41、嵌:把东西填镶在空隙里,普通话读qiàn。修水话义无不同,“嵌牙齿”,“嵌进去”;但音有变,读hàn。这个字,《广韵》音口衔切,《集韵》音呼监切,《韵会》、《正韵》音丘衔切。问题在于修水话中,声母有变,韵母的i没有,衔读hán,监读gn(前面说筶字已提到),所以qiàn读hàn。
42、搲:普通话读w,修水话读ku。舀取的意思。“搲一杓米”,“搲几升豆子”。元书会才人杂剧《陈州粜米》第一折:“他那边又搲了些米去了。”
43、桊:穿在牛鼻子上的小木棍或小铁环。普通话读juàn,修水话读gun去声。《集韵》:“古倦切。”“上桊”,“穿桊”,“牛桊”。《说文解字》:“桊,牛鼻环也。”《广韵》:“牛拘也。”《说文解字注》:“玄应曰:桊,牛拘也。今江以北皆曰牛拘,以南皆曰桊。”
44、汆:读cun。这个字,修水话兼容了南北方言,所以读法也没什么特别。一是北方方言里的把食物放到沸水中煮一下的烹饪方式,如“汆(肉)汤”;二是赣方言里的油炸食物,如“汆豆腐”。清代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汆猪肉皮》:“猪肉皮略泡,入沸油汆之。”汆豆腐既指方式,也指成品,与“骟鸡”的用法相同。汆豆腐是修水人非常爱吃的菜肴,乡下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制作。
45、匿:普通话读nì,修水话读nià。常见的说法是“匿白偷天”,比喻说无边的谎话。匿白,藏起太阳(白昼)。偷天,把天据为己有。其实就是成语“偷天换日”的修水版,但意义稍有不同。明代欧必元《酬马伯起》:“西山匿白日,风悽雪以繁。”明代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这个王婆;岂不是偷天换日的老手。”清代觉罗桂芳《乌家更》:“惊风匿白日,山深路如漆。”
46、腻:普通话读nì,修水话读niá。“腻人家”,“腻死个人”。表示烦人或讨厌。《红楼梦》第十九回:“我往哪里去呢?见了别人就怪腻的!”
47、仂:普通话读lè,修水话读ti轻声。修水上边话li音都发ti。这种读法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的卷舌鼻音或闪音,与北方方言的舌尖音相区别,却与后来吴越方言的儿子读如“尼子”相一致。它有三个含义:一是名词的子尾,如男孩子叫“崽仂”,女孩子叫“姑仂”,袋子叫“袋仂”,兔子叫“兔仂”。二是名词的儿尾,如鸟儿叫“鸟(dio)仂”,上衣叫“褂仂”,树枝叫“树桠仂”。三是相当于了尾,如西乡(今白岭镇、全丰镇一带)话“来仂”,“呷仂”。
48、擓:普通话读kui,修水话读kun。挎着、挽着的意思。“擓个袋仂”,“擓只篮子”。这个字似乎只出现在方言中,典籍中罕见。
49、坼:普通话读chè,修水话读cà(读拆字同),与客家话相近。意为裂缝。如“干蓦(mà)者坼”(天旱得土地出现裂缝),“蓦(mà)皲坼”(手脚皮肤的皲裂)等。《诗经》:“不坼不副。”《易经》:“百果草木皆甲坼。”《周礼》:“卜人占坼。”《说文解字》:“坼,裂也。”《淮南子》:“天旱地坼。”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
50、渠:修水话读第三人称“他”为h,竟与英语一样。但它不来源于英语,而是来源于渠字;有时左边多个单立人(康熙字典),或写作佢,就更像“他”字了。这个字其实很早就用作代词“他”。汉代《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渠会永无缘。”宋代杨万里《郡圃杏花》:“匹似渠侬別样奇。”《康熙字典》:“俗谓他人为渠侬。”这个字,在唐代是读jù的,方言发生了很多音转。南昌话读qié,九江话读k(还保留着渠侬k’nong的说法),修水话读h(与ki水读hi水一样)。
51、栗:普通话读lì,修水话读tì。怕的意思。说孩子被吓得不敢动,为“那崽仂吓得栗栗仂。”《论语》:“日使民战栗。”《诗经》:“临其穴,惴惴其栗。”毛传:“栗,惧也。”《庄子》:“吾甚栗之。”《韩非子》:“战战栗栗,日慎一日。”《世说新语》:““战战栗栗,汗不敢出。”通凓,《说文解字》:“凓,寒也。”。又通慄,《黄帝内经》:“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颔。”
52、牸:普通话读zì,修水话读c。“牸牛”,指母牛。汉代刘向《说苑》:“愚公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
53、怂:读sng。鼓动别人去做某事。修水话很少有双音节词,一般就一个字,怂就是怂恿之意。“怂着渠去话”,“怂着渠去做”。《说文解字》:“怂慂,劝也。”《明史·海瑞传》:“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惥,寰再上疏丑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