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评析文一组
(《中学生阅读》杂志约稿)
2016年第4期:校园暴力
2016年1月9日,一段山东德州某中学女生被其同学殴打的视频在微信上疯传,又一次震惊了大家的眼球。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各地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有记者粗略统计,仅2015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就多达30起。对此,人们既感到愤怒与痛心,亦不免要问:如今的校园到底怎么了?何以会发生如此多的暴力事件?打人者充满暴戾,起哄者心安理得,受害者不敢反抗,这一切是因为不良的社会风气带坏了某些学生,还是因为学校监管不力?抑或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欢迎大家交流讨论。来信请寄:河南郑州市顺河路11号《中学生阅读》高中版编辑部 雨羽。邮编:450004。电子邮箱:yuyu8183@163.com。截稿日期:2016年2月5日。稿件请控制在300字以内。
●青春期是心理发展断乳期。内心敏感,渴望被关注被认同,他人不经意的细微动作,都可能被误读,潜在的暴力倾向被激发,酿成悲剧。
暴力倾向,往往是外界多方消极影响日积月累的结果。施暴者大多成长在家教严重缺失的环境,他们缺乏关爱,缺少自信与安全感。漠视生命,价值观扭曲,在压制、欺凌弱小者的过程中,寻求刺激与快感,制造自己称霸一方、无人能敌的假象。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中国校方一贯采取的“记过”、“道歉”、“赔偿”等类似的宽大处理,美国则是“狠角色”。美国加州某高中虐待同学长达7小时的三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13年、6年和10年刑期。重典之下,感化才能不再无力,《未成年人保护法》才能不再成为可钻的空子。
(许晅玥 厦大附中高三1班)
●校暴事件频发是高速发展的社会留下的后遗症。大人将工作上的种种负面情绪,通过抱怨甚至是打骂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孩子无从调节宣泄,便选择在更弱小的孩子身上寻求“解脱”。暴戾之气从社会到学校、从家长到孩子、从强到弱、自上到下的转移,使青少年成了替罪羊,其心理生态势必恶化。
观察可见,施暴者多有或大或小的心理“空洞”,家庭变故、性格缺陷、信任缺失,不一而足。孤独,是他们给自己贴的标签。脆弱不堪的内心之外,或是玩世不恭,或是自暴自弃。太过敏感,很容易对信息做极端解读,以至以极端方式去应答。
将前进的速度转化成温度,把“人”作为一起社会行为的基点,把目光放到每一个“个体”上,肯定存在,尊重存在,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许晟 厦大附中高三1班)
●校暴事件频发,折射情商教育缺失。家长宠溺放养,将孩子的暴力行为归于青春期正常的叛逆心理;学校缺乏“坚决打击校园暴力”的有效手段,日常课程缺乏基本道德伦理观念体系化、纲领化的价值熏陶。如此一来,家校缺乏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敏锐捕捉和及时修正,使学生缺乏对暴力恶劣性严重性的深度认知,缺乏遇到暴力时的应变能力,从而加剧了暴力频发性。
当前情势下,家校须对有暴力倾向或被暴力可能性的孩子给予密切关注,加强心理辅导或提供其他形式的帮助。暴力不是发泄压力的正确途径,压力也不是动辄诉诸暴力的理由。学生应懂得规正自己,在自我调整的基础上寻求他人援助才是上上之策。
(王舒颖 厦大附中高三1班)
●告别校园暴力当先弥散网络暴戾。校暴多由简单的言语冲突,演变为恶劣的肢体冲撞。究其深因,当下网络环境难逃其咎。网络影视游戏常见“暴力美学”,骂战约架频发,可怖的暴力倾向正向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群体蔓延。网络与现实错位,让青年人在网络冲浪中不断积聚自我感,缺乏现实中与人相处的谦卑与自重,以至于斗嘴常常演化为斗殴。
在诸多不良心理诱发下,暴力往往极易爆发——施暴者不得辱人快感绝不罢手,起哄者爱看热闹恨不得事情愈烈愈好,受害者年少心强耻于求助师长。而施暴者若拍下视频上传网络,无异于二次施暴,让暴力传播火上浇油。
校暴之恶,让人深感“互联网+暴力”的可怕,加强网络生态文明建设,它才不至于成为暴戾之气的温床。
(林文灿 厦大附中高三1班)
●打人犯法是常识。然而校暴案件中的施暴者,非但使用武力与言语对受害人实施侵权行为,还将视频通过社交网站公之于众。一群花季少年毫无畏惧地将暴力行径昭告天下,价值观的扭曲,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
梳理案件,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家庭教育的缺位酿成今日苦果。除“主谋”外,有些人甚至与受害人毫不相识,他们大多缺少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关爱,转而在小团体中寻求认同感。为了表现自己,他们甚至对素不相识的人下手更狠。他们不是没有是非观,而是伤害他人所获得的快感和兄弟的认同,霸道地凌驾在对人的悲悯上。
学校教育治标,降低伤害的程度;引导孩子表达自己,尊重他人的家庭教育才能治本。标本通行,才能让校园成为孩子学习和成长的乐土。
(蔡漪铃 厦大附中高三2班)
●孩童时期人格教育的糟糕,是校暴劣行出现的深层原因。
将孩子培养成有起码道德底线和伦理常识的本分公民,似乎并不难;然而总会有孩子的生活模式是不一样的,贫穷、父母离异、家暴,生活的安稳无忧成为奢望。这种情况下,如果价值教育缺失,很容易带来隐患。
校暴事件中,施暴者暴力念头不会是一时兴起,我相信每个施暴者都曾经历过普通孩童未体验过的黑暗。我也不无担忧,让他们改过自新难度太大,或许年龄渐长,他们会认识错误并放下恶行,但施暴冲动难保在某个时机萌芽重现。
孩童时期的教育应该得到更大的重视。学龄前儿童的世界中心就是父母,幼儿已有记忆,此时父母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对孩童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形成,担负起重任。
(林茜 厦大附中高三1班)
●近几年,校园暴力事件频现网络,手段之残忍暴戾震惊了公众,使人们愤怒又痛心。校园暴力事件的两方——施暴人和受害者,看似是嚣张凶恶和软弱无助两个极端,但深究其背后,实际是同一群体——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或在押人员子女等“残缺型”家庭儿童。
特殊的身份使他们感到与社会格格不入,不同的性格和外力推动又使他们走上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这些家庭残缺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引导和关怀,甚至会遭受来自学校、社会的冷眼相待,容易滋生出抵触心理,要么以“报复”性的叛逆方式来回应,要么在自闭的环境中逃避。
“残缺型”家庭儿童是发展的断层,是社会之痛。不解决“残缺型”家庭儿童教育问题,校园暴力便无尽时。
(余梦洁 厦大附中高三1班)
●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很多人只看到打人者暴戾无比。但是施暴者为何如此?施暴又能使他获得什么呢?无非是别人的关注,或是暴力带来的瞬间快感。
作为独生子女,从小被“娇”生惯养的我们,被抛入一个小社会时,身上减弱的被关注感激起了青春期特有的敏感、暴躁和孤独;而当这些情绪没有正确的排解方式时,我们的内心由“娇”而“骄”——用最原始的暴力骄横地强行爆发出身体内的负面情绪,那一瞬间的快感会让我们以为找到了出路。
反观现实,更多时候只是简单地用警告、处分这些冷冰冰的惩罚手段,去处理那些看不到路的孩子。教会孩子排看待自己与他人,化暴戾为微笑,化压抑为疏导,使之敬畏道德,宽和生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廖振欣 高二9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