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字是最深切的春节符号》三点赏析

(2014-07-04 12:52:01)
标签:

情感

分类: 随笔评论

 

一、美点赏析

这是一个民俗学家温悯情怀自然流露、率性流淌的深情文字。它在学术评述、人文科普、散文随笔之间潇洒腾跃,饱蘸深情

  且问,以“春节”为话题写作,该如何落笔?以“福字”为话题写作,当如何展开?都费一番思量。当然,现在是冯骥才先生的“自命题作文”,但本文放到上述两个“题目”里面,都是切题且优质的。这就显示出了本文的高妙之处。它切口小,抓取“福字”,写出真正的春节符号、春节味道,令人颔首;它能拓开,纵横捭阖,四通八达,写出了最个人化、最深层次的“福字”文化。

  作者言之凿凿,自信满满,字里行间传达出挚爱、耽溺和陶醉,句句感怀都是思考得之经年研究得之。“福字”的寄寓意、缘起与流变、可参与性、敬畏心,顺流而下,侃侃而谈。文意新颖而实在,观点精准而深邃。对“福字”文化为代表的集体情感化、约定俗成性,做了非常到位的阐述,令人信服,。既是民俗学知识普及,又是中华情尽情流淌。

  在较为理性的阐述之外,作者信手拿来几件小事,点缀其间,如话家常;恰如海中岛礁,让“务虚”的“理论文”有了落脚点和支撑点,回到生活现场,回到街头炕头。不为学术,不为理论,不愿显摆自己“高见”,只求表达内心温润情感。基于大地之上、而非来自纸张的文字和思想,才有其生命力。

  选材上收放自如,进退潇洒,展示了本文自由的写作状态,这或许与冯骥才《文学自由谈》杂志的姿态、立场和口吻如出一辙。不为说服你,只为了说。

  文章述及华夏文化,文字风格亦有传统味道、华夏底色。文字典雅,多长句;用词多对称,如“信息和气息”,“盛情与企盼”,“敬重与虔诚”,“全部和极致”。这种遍地弥漫的庄重感,与冯氏津门小说《俗世奇人》相映成趣:判若两人而又暗自相通,南北遥望而又握手欢谈——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无论雅句还是俚语,无论举国之“福”还是天津之“人”,都是百姓挚爱的心尖上的华夏。

 

二、难点指津

难点一福字就在身边,平日熟视无睹,深究语焉不详如何理解作者之意何以对福字情有独钟,对学生而言或有难度。民俗与文化,如空气一般,熏陶着每一个孩童和成人;无时无刻,不知不觉。身处其中,反而难于感知,如陷乱麻,愈扯愈缠如何跳脱其外,静眼思考,是一个难题中学生理性思考、给出观点的思维特质较为欠缺

难点二,文中观点只是一家之言,阅读中,学生可能并应该有自己的质疑和结论。作为华夏民族最隆重的节日,考之无宗、究之无源的“年”,是伴随历法、计时而来的;无农历则无新年,恰如无西元则无元旦。“年”元素的农耕性质,决定了“最深切的春节符号”或许应该来自土地并归于人群。恰如对联,所谓“福字”已经有了太多的学究气、知识味、阶层化差异。

难点三习于一事一议、惯于记叙描写、被要求文体明确的中学生,也许会认为冯文非驴非马。前议后叙,且叙之事多件,不像惯常文体就写作学角度而言,该如何评定本文并从中汲取营养?或许这会成为学生的疑惑之一。职业不同、趣味迥异、阅历不一正基于此,针对某事某物,感悟各异,“拉杂”写来,就是此等文章。台湾国文将文章分为抒情文、论说文、应用文等,与大陆稍异;以此标准,冯文当是论说文。概言之,学生练笔与成人为文,目的不同,不必淆谈。

 

三、考点训练

    1、冯骥才为什么说“大门上的福字不能倒贴”?结合上下文,试推测理由。

    2、为什么“福字是最深切的春节符号通读全文,试做解答。你赞同观点吗?若反对,请试述你心中“最深切的春节符号”。

答案:

1、(1)大门福字有“迎福”“纳福”之意,寄寓全家人丁沉甸甸的幸福冀望;大门是家庭出入口,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极有仪式感、象征味的地方。

   2)正贴福字,端庄大方,郑重不阿翻倒过来,则头重脚轻,不恭不正,滑稽轻佻失之游戏化,有悖中国“年文化”“门文化”的精神。

   (3)民俗文化讲求规范。该轻松处轻松,该庄重处必庄重当讲究,当恪守规范表现出文化高贵和尊严。(本题答案据冯先生文章整理,另有解释亦可。)

2、(1)“福”是广大民间最理想化的一个汉字。它在约定俗成中流传与流变,百姓乐于再创造,且心怀敬畏。所以,福字堪为最深切的春节符号。

2)若不赞同,可以提出其它符号,如跪拜礼、爆竹、拜年等,言之成理即可。

附录:

福字是最深切的春节符号

冯骥才

每年最冷的日子里,当那种用墨笔写在菱形的红纸上的大大小小的福字愈来愈多地映入眼帘,不用问,自然是春节来了。福字带来的是人们心中熟稔的年的信息和气息,唤起我们特有的年的情感,也一年一度彰显出年的深意。

它包含的很多很多,几乎囊括了一切好事。既是丰衣足食,富贵兴旺,又是健康平安,和谐美满,更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可是生活永远不会十全十美,也不会事事如愿,此中有机遇也有意外,乃至旦夕祸福,这便加重了人们心中对福字的心理依赖。福是好事情,也是好运气。再没有一个字能像福字纠结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强烈的渴望与心怀的梦想。它是广大民间最理想化的一个汉字。平时,人们把这些美好的期望揣在心里,待到新的一年——新的一轮空白的日子来临的时候,禁不住把心中这些期待一股脑儿掏出来,化为一个福字,端端正正、浓笔重墨写在大红纸上,贴在门板、照壁和屋里屋外最显眼的地方。这叫我们知道,人们年时最重要的不是吃喝穿戴,而是对生活的盛情与企盼。

关于贴福字的起源传说很多,但我相信的还是民俗学的原理,它是数千年来代代相传、约定俗成、集体认同的结果,它作为一种心灵方式,深切和无形地潜藏在所有中国人的血液里,每到春节,不用招呼,一定出现。它不是谁强加的,谁也不可能改变它,谁也不会拒绝它。于是,福字包括贴福字的民俗就成了我们一种根性的文化。

近年来,不断有人想设计春节符号。显然,持这种好心的人还不明白,节日的符号更是要约定俗成的。它原本就在节日里。比如西方圣诞节的圣诞树,万圣节的南瓜灯,中国春节的福字,端午的龙舟,中秋的玉兔,元宵的灯笼等等,早已经是人们喜闻乐见、深具节日内涵的象征性的符号。节日的符号不是谁设计的,是从节日生活及其需要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的。只要人们需要它,它就不会消失,还会不断被创造。记得多年前中央电视台一位记者在天津天后宫前年货市场上访我,他想了解此地老百姓怎么过年。我顺手从一个剪纸摊上拿一个小福字给他看,这福字比大拇指指甲大一点儿。这记者问我这么小的福字贴在哪儿,我说贴在电脑上。平日电脑屏幕是黑的,过年时将这小福字往上一贴,年意顿时来了。这种微型的福字先前是没有的,但人们对它的再创造还是缘自节日的情感,顺由着传统。

再有,民俗都是可参与的,就像写在红纸上的这个福字;真草隶篆怎么好看怎么写,任由人们表达着各自的心愿。因为福字是自己写给自己的;是一种自我的慰藉,自我的支持与勉励,也为了把自己这种生活的兴致传递给别人。

中国人对生活是敬畏的,对福字更是郑重不阿。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大门上的福字不宜倒贴》,是讲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还有一个小故事,我小时候见一位长者写福字,他写好了看了看,摇摇头不大满意,但他并不像写一般字——写坏了就把纸扯掉,而是好好地压在一摞纸下边。他说福字是不能撕掉的。这种对生活的敬重与虔诚、对文化的虔诚,一直记在我心里。这是多美的生活情感,多美的民俗,多美的文化方式与心灵方式。中华民族不就凭着这种执着不灭的生活精神与追求,在东方大地上生生不息了五千年吗?

别小看这小小的红纸上简简单单一个墨写的福字,它竟然包含着我们民族生活情感与追求的全部和极致。它称得上我们一种深切的春节符号。因而,每每春节到来,不论陕北的山村还是江南水乡,不论声光化电的都会还是地远人稀的边城,大大小小耀眼的福字随处可见;一年一度,它总是伴随着繁纷的雪花,光鲜地来到人间,来到我们的生活和生活的希望里。

 

 

本文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年9月下旬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