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技能大赛评语

标签:
青年教师教学设计享受突破目标设定高潮迭起 |
分类: 随笔评论 |
http://s6/mw690/001toDSGgy6Eqc20nHv05&690
http://s12/mw690/001toDSGgy6Eqc2RnyX4b&690
http://s2/mw690/001toDSGgy6ErmiumNb71&690
学校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看到几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有一点感想,随便写了下来。
一
C老师对九年级的苏霍姆林斯基经典作品《给女儿的信》做了教学设计。本设计大体分为四部分:分析课文并确立目标、教法分析、教学过程细化再现、拓展与作业(另附“教学流程图”等)。
可以看出,教师对技能大赛的规程颇为熟稔,在高质量、快速度的硬笔书写基础上,集中展现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对教法的设计,对课堂的全流程创想。结构完整,考虑详尽,是一个(或者说一种)有可操作性、具可复制性、稳妥成熟典范的教学设计。
然而,正因如此,正因它太完美了,又似乎让它失去了几分灵性、创意和胆识。
下面谈一下对具体各部分的看法。
教师基于对课文地位和特点的准确理解,水到渠成地确定了本节课的两个授课目标:一是情感价值层面上的“爱情观”教育,二是苏霍姆林斯基式的阐述策略。前者言前人之未言,需要我们直面、正视;后者是一种表达上的含蓄艺术、婉转策略,需要我们领悟、借鉴。
教师的这一点分析,是极为到位的。
但是将目标分而解之,确定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却将上述二者溶解、稀释掉了,太多无关痛痒的所谓目标,淹没了教师的独到解读。新课标害死人。胶柱鼓瑟,理应不必,尤其对于这么一篇比较透明的书信体文章——我们为什么要将一方本来清澈的池塘生生搅浑呢?
教学策略与方法方面,老师构设了大量“教育学专有名词”,有些有点牵强模糊,比如何为“直观教学法”,何为“创设问题情境法”?教学难道不应该直观吗?问题当然要创设,就像戏剧自然要有冲突。
建议在“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处,加入一些更具匠心的内容,使之成为特色,如演示卡片、多媒体视频课件、爱情实物展示等等。同时,此处的“资源”,是否可以理解为包括课外知识拓展、相关文本补充等。似乎应该对此处的资源做最大限度的大胆理解。
在所谓的分析上用了太多笔墨(且是平庸笔墨),可以赶紧将精华——“教学过程”亮出来。这才应该是最值得期待的精华,每一个评委都会拭目以待翘首企盼吧。
导语有学生表现的预设(“下面学生骚动”),这无可厚非,但老师不宜哗众取宠。应该新鲜而清新,精准而邃深。
可不可以不要说“苏霍姆林斯基给出了很好的答案”这样盖棺定论、不容置疑、不由分说的话。同样的话语在下面的“写作背景”中再次出现,“苏霍姆林斯基十四岁的女儿向他提出什么事爱情时,作为教育家的这位父亲不会比、不敷衍,而是通过书信方式,用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爱情的真谛”。
课堂伊始,就谜底昭然洞然,还有多少探究的必要和可能?!
换一种方式,比如,我们来试着读一下这封书信,看能否消除我们脑海中一直存在的爱情谜题情感疑惑。有商榷的余地,有不理解的可能,有没兴趣的准备。这种教师课堂教学姿态和心态,是不是更宽松轻松,更率性感性。
导语,最好一鸣惊人,或者至少令人耳目一新,最好有实际资料,或是联系实际。可以是一个故事,如深山里的“爱情天梯”;可以是一句巧妙的话,如苏轼老婆最温暖的一句话“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可以是一个社会热点,靠10分钟的《非诚勿扰》真的可以找到爱情吗,在《蜗居》状态《奋斗》的《北京青年》,有没有爱情?可以是自己的一段经历,我的早恋不怕你知道?如果从后一个问题出发,可以联系“让我们说说性吧——从网络上的一分钟手绘视频说起”,含蓄又直观,精心又到位。
——总之,导语务必拒绝“可有可无”的尴尬鸡肋般的处境。后文对此还有涉及。
中间部分,比较大的问题,是没有时间的大体操控,这一点似乎需要明确出来。比如,“大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这样的要求就没有多少“可操作性”:课文那么长,读多久?会不会很浪费时间?这次读的目的与任务就是“读准字音”?
接下来就是五个顺流而下的讨论问题,之后紧接着就是“讨论明确”后的答案。在这里,如何讨论的?问题会不会太简单,而没有讨论之必要,学生的思维并未真正动起来?问题会不会太难,学生会卡壳,老师有没有一些有趣的机智的提示?这里,需要将讨论的过程细化,这里才需要教师充分的从学生本位出发,进行周密的预设——在预设和反预设的过程中,体现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和课堂把控能力。
一篇课文的讲解,最难的如何深入下去,提供出见匠心见慧眼、有吸引力、最好层层推进的高质量问题。在此基础上,如果还有周密的问题“讨论“过程的设计,那就是高水平的教学设计和高水平的语文教师。
在“拓展延伸”处,教师提供了两个方面,一是讨论中学生可不可以谈恋爱、该如何看待爱情,二是积累爱情方面的诗歌、名言、成语、爱情证物。
我觉得应这样看待:
1、这两个方面,一强调的是开放性讨论,二注重的是知识性积累,维度是相反的,取其一即可。否则,会两张皮开裂,格格不入而互相掣肘。
2、好的授课呈现,应该已经将所有的“拓展”纳入其中,最后之时,应是“豹尾”,生面别开,异军突起,有话可说,有新境界可拓。
3、而总结所说的“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的幸福;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段荒唐”,我认为依然有先入为主不容置辩之嫌疑——学生时代恋爱是“错的时间不一定对的人”。这样的话,前面所谓的拓展讨论,就失去其意义了;毫无疑问,还折腾啥?教师是不是可以放得更开一些,那个少女不怀春,爱慕景仰不可耻,在此基础上的尊重、珍视、正能量积聚,才是最重要的。祝福你,亲爱的孩子,只要你有喜欢的人,我都会向海子那样,祝你有情人终成眷属!老师不要怕,没事的;将讨论真正深入下去、升华起来,起于苏霍姆林斯基,行于爱情大道上、人性珍宝中,才是更高意义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所谓“教学设计”,我的理解,无非如此:可以是细致细微到极致的授课设计、可以是高屋建瓴新意无边的“另外一种”教学思路、可以是课文某一部分花团锦绣的现场设计、可以是对课文进行“比较文学式”的重新解读。
教学设计的两个基点和前提,一是文本细读乃至比较阅读,二是普通的立意解读却用最个性化的方式去重新建构和再现。刻意为之的教学设计,应该有这两点中的至少一点,两条都有自然最好;它不应该是常态课,不应该是在最因循守旧的路子上华美表演;它是思维的舞蹈与体操。
就《给女儿的信》而言,以下情况或许值得思考:十四岁的你会询问父母老师这个终极而永恒的问题吗?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能够去问,并且得到了诗意盎然的回答?
这个现象,或许才是更重要的一个“可追究问题”。
没有润泽的家庭气候、没有空明的父女关系,这一切都不可能。所以,需要向学生指明的一点是,单纯理论上探讨“爱情是什么”无甚意义,有更多的伦理学工作需要整个社会、所有学校、每个家庭,去积极营建、增砖添瓦。爱情的基色,你看到了,它是父子关系;没有基色,枉谈爱情,阻挡不住滚滚而来的未婚妈妈和弃婴现实。
教师务必具备“比较文学”的意识和惯性。谈本文,应该要想到更多的作品,如贾平凹《在女儿婚礼上的讲话》、程少堂《我们当年》《女儿飞了》。没有联想与比较的教学设计,注定会拘囿于一篇课文,单薄乏力,势必走向按部就班。
当我们写完一个教学设计,我们应该由衷地佩服我们自己,视之为我们的“作品”;而绝对不应该感觉是一件挠头任务的艰难完成、一个恶心东西的生硬吞咽、一次不愿重温的窒息旅程。
这种心境,我认为是重要且珍贵的,参加教学技能大赛的老师,要觉得自己足够优秀,真心享受这次美妙的思维挑战,十分愿意突破一切旧我、一切成见、一切定规。祝福C老师!
二
W老师讲七年级上册的史铁生散文《秋天的怀念》。与C老师相比,W老师的设计更加大胆、率性,但少了严谨、详实。
导语部分对史铁生“写作之夜”的介绍,作者简介部分对八部作品的引申,《我与地坛》谈生论死经典话语的现身谈论,《一个秋天的童话》与《合欢树》的拓展引入,这里都体现了教师的阅读深度。
台湾母亲乘飞机视频,“子午书简”吴子尤的传奇故事,更是大手笔的同题材拓展。
由此而言,教师对史铁生身上折射出的“与一切病魔抗争,对我的人生微笑”之主题,已经做了入木三分地再现和阐释。
在教学资源与媒介上,教师运用了钢琴曲《眼泪》、图片、视频、印制资料等。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深度与广度,是W老师的最大亮点。需要注意的是,太多的拓展,会淹没“课文”这一根本性的基础物,更有游离太远而没有对课文的精致朗读、阅读和情感投射。走得太远,或者面面俱到,都会产生脱离文本的嫌疑和风险;最直接的影响是,如此容量之下,教师的课时如何安排?45分钟的一口大锅,炖不下鸡鸭鱼鹅。
我有过一次经历,后来写成《拓展不是无限度的》一文,可以参考。
过多的拓展,食而不化,生拉硬扯,势必导致学生对课文印象不深,讲述易流于表层化,简单滑行,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已经”懂得。即便是对于“史铁生”,也不必讲述过多,毕竟在这一课时的空间里和范畴下,我们的讲述重点是《秋天的怀念》,而不是“史铁生”,至少是《秋天的怀念》里的史铁生,而不是太多别的作品里、别的作家眼睛里的“史铁生”。
如上所言,与C老师相比,W老师走向了教学设计的另外一个极端。
“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这些论断档案是精致且正确的,但是,我们在导语中就如此明白,这节课剩下的时间,我们还能来干什么呢?导语,是一个谜题,而不是“中心思想”。
中间的课文赏读部分,有点类似试卷上的现代文阅读,问题像,答案更像。“让学生点评赏析”这样的词汇,与C老师比,是一个进步,但是还远远不够,缺少创意和可操作性。教师在这一部分用的心力、兴趣和激情,似乎没有在资料拓展上多。但是,这是主题,很重要的主体。岂可马虎,怎能儿戏。
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更加凝练,并加以整合。比如:一、朗读文章,体味文字的纯净质朴;二、理清思路,把握母亲形象;三、深入理解何为“活着”、为何“活着”。用更简洁、抢眼的词语,剔除无关紧要话,只讲必不可少语。目标一般不超过三个,个人认为,一课时最好仅有两个目标,且有次重之分本文如果再行简化,或可定为如下目标:一、朗读文章,理清思路,品味纯净语言;二、欣赏母亲和“我”两个形象,体悟“活着”深挚意蕴。
三
L老师讲七年级的《陌上桑》。她全方位地发扬了C老师的长处,尤其是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可谓细到了极致。毋庸赘言。L老师对课堂教学有着很投入的精细化耕作,可以看出平时的课堂之方式多样化、面貌多姿多彩化。
本文不适合再做大范围、大幅度地拓展,因其难度已足够大、容量已足够多。所以将此乐府诗讲透、讲明白,就很不错了。老师的任务,是将本作的优美之处,用各种设计使之可感可知、可触可摸。一定程度上说,L老师做到了这一点。
教学目标是否可以更具体、更到位,而不是有种隔靴搔痒、大而化之的感觉。
导语使用“美女”图片,愚以为犯了和另外两个老师同样甚至更严重的失误:本来是含蓄蕴藉的美丽古文字,人人有得想象,个个可以揣摹,现在明确、固定为一张图片,岂非失策?
应该将学生定为为“正常学生”,即“正常年级的有正常文化水准和感知水平的学生群体”;不是“农村学生”,不是“资优生”。这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出发点和起跑线。
总体而言,三位老师各有千秋,优劣互现,应取长补短。共同需要注意的,或许有以下几条:
1、慎重地确定教学目标,简洁明朗地表达之。
2、设计的重点在于“教学过程”,应尽可能细致,凸显教师的多样才思。
3、该“文案”设计,项目尽量齐全,但应由侧重,忌头重脚轻。
4、应该有板书设计,并且应该有内容、条理化、有创见。
C老师,你可以走得更远,放开手脚,去享受教学的“创意设计”吧。
W老师,你已走得太远,回头看看吧,看看那最初的原点,风烟正迷离。
L老师,继续精耕续作,庖丁解牛般解剖课文,让你遍地的设计派上用场。
浅陋之见,不当之处,多有得罪,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