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币的支付手段看货币信用的形成
(2008-11-23 12:08:09)
标签:
杂谈 |
首先,在商品的交换中逐渐形成初步的信用关系,没有信用的基础就没有支付手段的出现。在货币产生以前,人们进行的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到后来过渡为用另一种商品充当媒介的交换。货币产生以后,货币就充当了一般等价物。商品交换的双方都愿意自觉接受这个中间物,这便是信用的雏形。在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时候,买和卖是同时进行的。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而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因为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都决不会允许有人凭空拿走他的商品。当人们承认了货币的价值后,才能实现用货币参与的商品交换。货币就是大家都愿意接受的媒介,这个媒介的出现就是信用的初步表现,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才为后来货币具备支付的职能奠定了基础,货币信用时代开始了。
第二,支付手段的职能出现是货币信用得以进一步发展的标志。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货币的其他职能也逐步表现出来。在商品买卖中,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让渡是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的,就是俗话说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的情况是这一本应同时发生的交易却不能在同时完成,或者说是经常的完不成。那么支付手段就出现了。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是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即商品生产者之间赊账买卖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支付手段是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特点在于,这时商品的给与和货款的支付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分离开了。如果说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时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话,货币执行支付手段时则是“一手交钱,对方并不是一手交货”。这里就涉及到信用关系,作为当事人的双方都是愿意接受这样的“不公平交换”。可能产生的后果是:一方面这种交换扩大了交换范围,节省了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并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扩大了经济生活中的信用关系;另一方面这种延期支付使生产者之间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的链条,如不能如期支付,就产生了发生货币信用危机的可能。
这就是说,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的形成标志着货币信用发展到了新的阶段,这大大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货币走出国门、跨越国界则是货币信用的充分表现。
世界货币最主要的职能是作为支付手段,平衡贸易差额。对外贸易带有双方的性质,即每个国家既输出商品也输入商品,而且主要以信用方式进行,因此,国与国之间就发生了相互的债务关系。这些债务关系的结算可以利用信用工具(如汇票、支票等),通过相互抵消来进行。对于抵消后的差额,即利用真实的货币作为最终的结算手段来偿付。外汇就是这样一个概念: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这时,世界货币就执行着国际支付手段的职能。如果说,一国货币的信用在国内需要人们的自觉遵守和国家强制力的维护,那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为什么也同样能发挥支付手段的作用呢?国家间相互承认的交换不再是关注货币本身的价值,实质是在关注货币所代表的一种信用关系。货币是政府的债务凭证,也代表着人们对政府偿还债务能力的信用。这些都能反映出国家间的信用在相互得到承认和信赖。同时既反映出债权国的经济实力雄厚,也反映出债务国有能力偿还外债,不至于发生债务危机。
一国的信用货币成为国际支付手段的条件
展望未来,货币的支付手段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电子货币的出现使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得到更深远的演化。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写了传统货币的形式,使有形的货币凭证变成了无形的电子数据。电子货币降低了流通的费用也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在没有国界的网络中充分发挥着作用,这是现代经济、科技高度发展和金融技术创新的结果。电子货币的出现预示着货币支付手段在未来的发展,也表明了货币信用在未来社会中将会越来越淋漓尽致的发挥着作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