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回纪实小说
四十年杳无音信
作者
四面光
第六回:
战友情北小威名有考究
陈淑芝二十三人内藏谜
原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话说广州同学会的三辆车,载着两天来师生聚会的深情厚谊,肩负着使命:在2007年八月前,找到四十年杳无音信的班主任陈淑芝老师。
离别韶关,车队刚进入广州市郊从化境内,大家都收到寻找小组内勤组容翎群发的短信。
刚接曾明会长来电:侨居美国的张立富同学发来急电,全文如下:
喜闻吾班同窗自成小组苦寻恩师陈淑芝,本应投身行列,无奈商务缠身,未能尽学子微薄之力。请转达愚兄对寻找小组的关爱与支持,附赠薄礼慰问全体成员。望笑纳。
此外,请曾明班长粗略预算一下:根据目前韶关市的建筑成本和土地价格行情,如果外商收购母校旧址──重建一座北江小学,该项目的可行性与总造价?建筑施工总设计就由班长代劳。望尽快告之为盼。
张立富于洛杉矶
广州片的同学和寻找小组成员正载歌载舞回程途中,喜阅66届乙班同学张立富来电。既可笑纳慰问薄礼,又看到了重建母校的希望,怎么能收敛内心之喜悦,又何尚不是一路笑到广州,甚至一直笑到睡梦里……
说到北江小学的重建,我们不妨先讲述一段鲜为人知的北江小学命名的故事:
据考证,1962年8月5日上午,韶关地区文化教育局内正在召开有关《直属小学准备搬迁河西黄田坝新校址》的工作会,主持会议的是文化教育局局长陆亦年、副局长陈持平。这个会上决定了新校搬迁时间,新学校扩编增设班,批准调入桂头镇优秀语文教师李玉馨等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唯独争论不休的是关于直属小学更不更改校名,改什么名最合适的问题。到会人员都比较倾向于取个新校名,当时有多个选择:
一、新学校取名“光辉小学”,因为韶关地区文化教育局直接管辖的学校只有两所,一所是全地区唯一的聋哑学校:光明小学;一所是全地区唯一的寄宿小学:韶关专员公署直属小学。所以取名“光辉与光明”双配称。
二、新校址因位于武江河畔可取名“武江小学”。
三、局长陆亦年、陈持平和校长魏佩玉都力主取名北江小学。
公开的理由是:韶关位于北江上游的粤北地区,武江是北江的主干河流,新学校毕业的学生都尤如滔滔武江水汇入北江,流经广州和珠江三角洲流域,再溶入大海遍布五大洲。所以取名“北江小学”有面向世界胸怀五大洲的含意。
私下的心意是一种战友情怀,陆局长(甲班女生陆虹的爸爸)、陈局长(甲班男生陈小文的爸爸)和魏校长(成坚成真的妈妈)都是解放前东江纵队北江支队连江支队的战友,他们对自已所经历的粤北山区打游击,转战北江的腥风血雨的生活,有一种深深的缅怀之情。
而解放后新成立的北江军分区下属三个团,就是由解放前分布于英德、翁源县的北江一支队组成第十团(陆局长属该支队);由解放前分布于始兴、南雄县的北江二支队组成第十一团;由解放前分布于连县、阳山县的连江支队组成第十二团(陈局长和魏校长属该支队),而且魏校长的二儿子、大女儿、大女婿都在北江军分区第十二团任营长、团政治部主任。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直属小学的东江纵队子弟有28%之多。仅66届甲乙班就有:陆红,涂白阳、黄健、曾英、宋坚、谢小玲、熊卡儿、成坚、成真、王佃、王新忠、陈小文、丁伟明、何国安、王华伟、付永健、李子雄、廖夏明、张小敏、刘铁、曾明、曾广云、邱琦繁、彭为民、成东奇、郑小韶、郑宪生等同学。
正所谓:
先辈战友游击转战北江,校名易帜寓意长;
晚辈学友同窗寄宿北江,韶华童趣新编章。
故事讲到这里,大家就不难理解,韶关专员公署直属小学为什么当年搬新校址后命名:北江小学。
说到关于恢复北江小学重建母校的问题,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曾有过动议。当时受北江中学批准恢复原称的拔乱反正大潮影响,恢复北江小学差一丁点美梦成真。
文革时期,把创建于1939年的广东北江中学改称市第六中学。当年解散北小的时候,考虑到还有一批黄田坝附近的子弟需要就近上学,所以特意在北江小学原建制内划了三个班到市第六中学做附小(私下俗称北江中学附小)。甄淑洁老师就是随着北小解散成了“北江中学附小”
老师。
拔乱反正后又重新恢复叫:广东北江中学。当时正在北江中学任副校长的吴国明天天路过原北江小学旧址,那莫明的伤感,内心的懊悔,心存不甘。
据69届北小学生廖新波(北小子弟、李琦老师的儿子、现任省卫生厅副厅长)回忆文章《班长让我回忆过去——小学时代二三事》记载:
“毕竟,北江小学逃不脱文革的洗礼,1968年,北江小学经过短暂与聋哑学校合并到最后解散。……解散了,却不觉得很悲壮,教师各奔东西,学生分散到各校。我记得,这些教师当时走到其他学校,都有一种贵族学校教师的阴影,好像很不光彩。如果是现在,他们又是一种待遇——引进人才。我寄读北江小学五年后,被安置在韶关市第二小学,北江小学解散的时候,二小派了学生代表在工宣队和校革委会领导的带领下亲自到北江小学把我们接走。”
吴国明因管理严格,治校有方,1964年从清远县附城小学校长破例提拨到北江小学出任第三任校长。他做梦也没想到好好的一所小学,竟在自己任期内弄得个“教师各奔东西,学生分散到各校。很不光彩解散”的结局。
如今,看见北江中学批准恢复原称,吴校长是多么希望也能看到恢复北江小学啊!然而,世界上许多美好的愿望都是事与愿违的。直到吴校长升任韶关市教委主任的第三年,他才名义上自我安慰地恢复了“北江小学”。
1991年底,清远县要在新城区的北江河畔办一所窗口性的高档次小学。教委主任吴国明在审批家乡的申办新小学报告上大笔一挥“同意办校。建议该校命名为‘新北江小学’才俱有时代感。”
1992年秋,新北江小学在原北江小学校长的关注下开学了。十年后,该校被评为清远市第一所省一级学校。
真乃是:
文革毁校师生殇,壮志未酬心愁伥;
怀旧心愿疾不移, 同名小学寄故乡。
如今,侨居美国的张立富同学欲了却大家的一个夙愿,在北小旧址重建北小,我们深表敬佩并拭目以待。
三台车抵达广州后,大家纷纷表示,如果真能重建北江小学,我们的孙子首选入母校寄宿。
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多月过去了。寻找小组的工作按原计划展开,上访下联广泛调查,点面结合日益深入,实际进展卓有成效。
郑组长通报:与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校友会联系上,查实无此人?
罗树浩报告:“椐邝志贞班主任讲:当年北小解散,我同陈淑芝一同安置在市第二小学任教。没多久陈老师就商调到湖南衡阳。从此失去联系。后来杨肇涛主任在衡阳教育系统打听查无此人?”
据访问陈淑中老师回忆:“陈淑芝老师原来在韶关市铁路职工小学任教,因授课水平高,普通话标准,被地区教育局钦点调入北江小学,随时可借到地委作中央文件宣读员。其爱人在韶关市铁路机务段工作,名叫:李建军。”内勤组火速通过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关系联络上韶关市铁路人事处,回复是:此人早已调走,去处不详。
据内勤组查阅:百度网——全球最大中文搜索281条;YAHOO雅虎网267条;SOgou搜狐383条(注:章回纪实小说《四十年杳无音信》已列入第十条);新浪网331条(注:著名作家成坚的散文《寻找陈淑芝老师》已列入第二条);网易网143条;共1433条有关陈淑芝的新闻,都令我们失望。
最有能量的是郑组长,他借同学的同学的同学关系搭上了省公安厅户证处的关系,再用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关系联络上湖南省公安厅户证处,查到全省同名同姓健在“陈淑芝”近百人,符合60-70岁年龄段的有二十三人。
说的明确点,陈淑芝老师如果不在这二十三人之内,我们寻找小组的使命……
然而,当寻找小组目视着23个“陈淑芝老师”的大名单,既无联络电话又无通信地址的时候,极为心焦,左右为难,深感“陈淑芝二十三人内藏谜”?开着车挨县挨市去找,并不科学,也不合算。最理想的办法是在湖南省有人协助打探实情,弄清楚具体哪一个县市,立马尖刀班挥戈北上出岭南。
俗话说的好,大凡做好事总会有贵人相助。
乙班同学千里寻找恩师的事自然也不乏贵人相助。当我们急于在湖南找人助一臂之力时,宪生组长的一位湘女朋友答应帮助。
宪生组长这位朋友姓杨名艳湘(女)芳龄35岁,身材纤体,眉清目秀,办事干练,善长公关,原藉湖南,大学毕业,招至省府,工作出色,派驻湖南,答应帮忙,充满希望。
有诗曰:
可喜,母校重开寄孙辈,百花结硕果;
可泣,前辈意不移志不摧,倾全力育新苗;
可歌,寻找小组合力谱写乐章,感动上苍;
可赞,湘女多情推前浪逐湘江,帮大忙。
欲知粤湘两地办事效率如何?郑组长借助驻湖南办事处协助查找的具体情况又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