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今年房价涨幅数据与国家统计局相左后,中国社科院昨日发布的《住房绿皮书》在明年房价预测上又出现自相矛盾,称2011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继续调整,房价将稳中有降。而就在前一天同样由社科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则预测房价将出现恢复性反弹,房价可能上涨20%-25%,甚至更高。看得出,社科院预测明年房价自相矛盾!
《住房绿皮书》煞有介事地提出一个所谓“房价泡沫指数”,并宣称,通过对今年9月全国35个大中城市二类地段(城市一般地段)普通商品住宅集中成交价的对比分析发现,普通商品住房平均房价泡沫为29.5%。泡沫指数最高的前7个城市分别是,福州、杭州、南宁、青岛、天津、兰州、石家庄。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还多。
然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9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2.6%,其中普通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1.9%。房价涨幅远低于上述35城市的泡沫涨幅。
一年之间,房价泡沫就翻了一倍?上述数据遭到一些业内人士的普遍质疑。
对此,在记者的追问下,绿皮书编者、社科院财贸所城市与房地产研究室研究员邹琳华表示,由于计算时的参照不同,两个版本的房价泡沫指数没有可比性。而且,上述指数仅作为一种参考,不能说明具体问题,也不能依据泡沫大小来推断市场走向。
乖乖哩个咚,先不说泡沫在房价中所占的比例无法准确测算、单听绿皮书编者“上述指数仅作为一种参考,不能说明具体问题,也不能依据泡沫大小来推断市场走向”的论调,也让人震惊:一个既“不能说明具体问题,也不能依据泡沫大小来推断市场走向”的指标,作为中国最高研究机构的社科院,你把它推出来干什么?
笔者认为,这不能不从时下学术界与学者的“浮躁之气“谈起。
这些年来,学者受
“服务现实,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引导,急功近利越来越成为一种学术导向和社会潮流。这种急功近利导致了学术界特别是科研院所一直处于“江郎才尽”和“闭门造车“之中,学术的造假与泡沫泛起比比皆是。然而,作为一个要担当道义的学者,别人急功近利是别人的事,关键是自己如何泰然处之,不妄为,不盲目追风。一个巴掌拍不响。学者扪心自问,有没有“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自我约束?
学者能否坚持自身的评价标准,独善其身,存有“思来者”之心,这大抵应成为问题的根本。老子、孔子等大思想家,除了留下经典学术思想外,并没有为后人留下要职称名誉的事迹。今人为名利所累,说了许多自己不信、自己不懂甚至自己都不愿意说而又似乎不得不说的话。以此为学,断难成功。钱锺书先生说:学问大抵是荒江野老,屋中两三素心人议论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从评价标准意义上而言,应对学人有所启迪。
为此业内人士呼吁,作为研究机构,不能随意地推出一些连自己都模棱两可的概念,要去除哗众取宠之风!对于类似房价、外贸、税改、通胀甚至总体经济运行等备受关注的指标进行预判时,应做好充分调研,不要误导民众与舆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再说,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实际中,有许许多多亟待审视、改革、发展的命题,需要学术界去研究、破题、出谋划策,比如,国家地产市场多元主体的确立、我们开征房产税还是物业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供应方式、低收入阶层如何更好地解决住房问题,等等,哪个不比“闭门造车”地玩房价泡沫指数更重要!一个既“不能说明具体问题,也不能依据泡沫大小来推断市场走向”的指标,要它何用?!
我们在学术界打假的同时,类似学术泡沫的泛起,也应引起警惕!学术界的“学术泡沫”泛起,浪费了宝贵的科研经费、影响了舆论对经济走势的判断、贻误了发展机遇期,有百害而无一利。学术界,应该率先去除泡沫,还有水分!
发表在人民网强国社区E政广场的帖子
编号:E政案第8644号 |
案由(提案主题):从房价泡沫指数看学术“泡沫泛滥” |
提案类别:时政类 |
主办(上报部门):科学技术部 (已立案) |
协办:财政部、中国社科院、组织部 |
提案人:
民富才有国强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
提交时间:2010-12-26 11:10:49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