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赏析【新概念讲堂】
第三讲: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

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
•
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
●中文名称:平遥古城
•
●英文名称:The Ancient City of Ping Yao
•
●批准时间:1997年12月
•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
●遗产遴选标准:平遥古城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V)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二、平遥古城概况:
平遥古城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1、平遥第一宝:古城墙

砖石城墙,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墙。 城墙为方形,总长度为6157米,墙高10米左右。城墙内部由泥土夯实,外部全部砖砌,城墙上以砖石辅就,上面可以并行两辆马车。作为一个起防护作用的城墙,平遥城墙顶上还设有了望孔、射孔、垛口等御敌设施,有人说这垛口三千,敌楼七十二分别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
城墙周围原本还有护城河,在战乱年间,这条护城河为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危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城墙东西有四座方形瓮城,两两相对。
平遥的瓮城为方形,高与大城同,城顶建战棚,瓮城门开在侧面,以便在大城、瓮城上从两个方面抵御来攻之敌。瓮城设内、外门,平时检查来往过客,有可疑时报警即可关上两座门,瓮城内被关之敌人即成“瓮中捉鳖”之势,故名之

在东南城墙上还有一座奎星楼,八角形的小楼高24米,全部为琉璃瓦覆顶,精巧挺拔。
鸟瞰平遥古城,更令人称奇道绝。这个平面呈方形的城墙,形如龟状,城门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城池南门为龟头,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要经此流出。
城池东西四座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瓮城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爪前伸,唯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开,据说是造城时恐怕乌龟爬走,将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
古人对乌龟的极其崇拜之情。乌龟乃长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灵一样圣洁。它凝示着希冀借龟神之力,使平遥古城坚如磐石,金汤永固,安然无恙,永世长存的深刻含义。
平遥城墙周长6157.7米,墙身素土夯实,外包砖石,墙高10米(垛口墙除外),墙顶宽3至6米,底宽9至12米。城墙形制按照“因地制宜,用险制塞”规划。
2、平遥古城第二宝:平遥镇国寺
出古城北门15公里有镇国寺,它是古城的第二宝。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公元10世纪)时期,目前是中国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
寺分前后两进院落,布局严谨。山门内塑天王四躯,亦称天王殿,左右钟鼓二楼对峙。前院北向佛殿,东西两碑石碑二十余幢,多记载寺史。
殿内的五代时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3、平遥古城第三宝:平遥双林寺

古城的第三宝是位于城西南的双林寺。该寺修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寺内10余座大殿内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纪)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
双林寺位于山西省平遥县西南六公里桥头村。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其地本为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
三晋大地,古代寺庙星罗棋布,其中平遥古迹双林寺堪称艺苑奇葩,彩塑名扬海外,素有“古代雕塑博物馆”之誉。
双林寺的彩塑和壁画
历史悠久的双林寺中存有唐槐、宋碑、明钟以及古代建筑、彩塑和壁画,这些都是稀世珍宝。尤其是寺中两千多尊彩绘泥塑,更令人称道不已。它们继承了我国唐代以及宋、辽、金、元彩塑的优良传统,具有高度写实的风格,是我国明塑中的佼佼者。这些彩塑形神兼备,艺术价值极高,能够完好保存至今,实乃艺术史一大幸事。
平遥古城第三宝:双林寺的千手观音
历史悠久的双林寺中存有唐槐、宋碑、明钟以及古代建筑、彩塑和壁画,这些都是稀世珍宝。
千手观音
• 韦驮像

三、平遥——晋商文化【“晋商”的发源地之一】

平遥是中国古代商业中著名的“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
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当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22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四、平遥古城——文化遗产价值
平遥古城是保存完整的历史名城,也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原型。古城池总面积2.25平方千米,至今还居住着4.2万城市居民,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782年),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221年中国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一直是作为“县治”的所在地,延续至今。这是中国最基层的一级城市。
现在保存的古城墙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时的原状,城内现存六大寺庙建筑群和县衙署、市楼等历代古建筑均是原来的实物。城内有大小街巷100多条,还是原来的历史形态,街道两旁的商业店铺基本上是17―19世纪的建筑。城内有3797处传统民居,其中400多处保存价值较高,地方风貌独特。
平遥古城—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存

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存 平遥古城自有筑城活动以来,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留的文化遗存数量多、密度高、跨度的时间长,是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宝库”的山西省范围内的一个“文物大县”。
平遥古城众多的文化遗存,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材标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艺术进步和美学成就。
汉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
平遥古城是按照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
,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
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的人类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完整的古代民居群落

完整的古代民居群落 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有文献及实物可以查证。
平遥城内的重点民居,系建于公元1840~1911年之间。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
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微妙维肖,栩栩如生,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五、发达的金融城市
发达的金融城市 平遥古城在19世纪的中后期,是金融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是当代最有影响的票号总部所在地和金融业总部所在地和金融业总部机构最集中的地方。
一度时期。曾经操纵和控制了中国的近代金融业。平遥古城在票号兴盛的100多年时间中,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晋商”和“票号”
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的诞生地。在18世纪初,山西平遥、介休、祁县等县的商人,有许多在北京开各种商店,每年终给老家捎钱时,一般都由镖局押运,运费高又不安全。
在北京西裕成颜料庄的雷履泰和一些商人商定,将钱交给北京的西裕成,再到平遥的西裕成取现金。起初只为一些亲戚朋友帮忙,也不收汇费和手续费,后来同乡们都觉得这种办法方便,请求拨兑的人越来越多,并同意出一些汇费。
日升昌\百川通:票号
雷履泰感到这种生意油水大,就与东家李大全商议,并西裕成改名日升昌,专营汇兑业务。清朝末年,山西的票号增加到33家,平遥的票号就有22家,在全国各地的票号发展到四百多家,平遥在当时全国的金融市场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平遥较大的票号还有百川通等。
日升昌票号——汇通天下
位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古城平遥县城内。日升昌票号是中国第一家专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开中国银行业之先河。日升昌票号成立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山西省平遥县西达蒲村富商李大金出资与总经理雷履泰共同创办。总号设于山西省平遥县城内繁华街市的西大街路南,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分号达35处之多,遍布全国大中城市、商埠重镇。日升昌票号以汇通天下闻名于世。
日升昌票号:执中国金融之牛耳
从清道光初年成立票号到歇业,历经一百多年,曾经“执中国金融之牛耳”,分号遍布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业务远至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而著名,被余秋雨先生誉为中国大地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余秋雨《抱愧山西》)就是这样一座小小院落,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
六、平遥故事(市楼金井金马驹)
市楼金井金马驹

市楼,位于平遥古城内南大街上,始建年代不详。后经历代修葺,至今雕梁画栋,气势磅礴。尤当游客登楼阁顶层之“奎光阁”:“纵目缆山秀于东南,揖清流于西北,仰观烟云火变幻,俯临城市之繁华。”因而被称为一方之胜景。特别是当雨后雪霁,阳光投映在市楼下面的金井里,这里的井水就会变成金灿灿光亮亮,辉映着市楼金碧辉煌,更加壮观。于是人们又把这种胜景称为“市楼金井”,被列入平遥“名胜八景”之一。
相传很久以前的一个凌晨,一位姓张的老人起来在南大街市楼溜早,有一位南方打扮的中年人:“老大爷,请您给帮一个忙!”
南方人说:“您在上边等着,我的一件东西掉在井里,我下去打捞一下。只要您看见的我的手上伸上来就拉我一把,事成后我一定重重谢您!”
南方人下到井里,张老汉一会儿就听到水声哗哗,隔了一会儿听得从井里传来啸啸的马嘶声。这时老人低头一看,只见从井里伸上一只大如簸箕的绿手,一时吓得老人浑身发抖,瘫倒在地,顿时晕了过去。
人们看见老人晕倒,赶忙过来抢救。老人醒来后,叙说了刚才所看到的情景。人们再看井里时却却一点声息也没有。
一位精通儒雅老者,说道“咱晋中人说有三件大宝,一件是这眼井里的金马驹,第二是介休的金车儿,第三件是灵石的那块‘灵石’。人说金马驹和金车儿是配套的。只有盗上平遥的金马驹套上介休的金车儿才能拉走灵石的那块‘灵石’。大概这个南方人就是想盗上金马驹,套走金车儿,拉走灵石的。
人们才豁然明白,怪不得雨后雪霁金井总有金光放射,辉映市楼,原来井里是有一匹金马驹呀!
七、平遥八景十二景(略)
旧八景即:贺兰仙桥、市楼金井、凤鸟栖台、于仙药迹、源池泉涌、婴溪晚照、超峰晓月、麓台叠翠。
光绪年间人们又将清虚仙迹、书院弦歌、河桥野望、仙观古柏四景增入邑胜,故合称“平遥古十二景”。
这些景点有些尚在,大部分已毁灭无存。
八、平遥古城内主要景点
平遥县衙
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平遥,不仅保存了明清时期完整的古城墙、古街巷、古民居,而且还保存着一座古县衙。
县衙,是我国地方行政机构的基层单位,源于春秋末季,当时,秦灭六国,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此后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县始终是封建政权的基层组织,主持县衙的官员亦被称作当地的“父母官”。我国目前尚存的古代衙署已属罕见,除直隶总督署、南阳府衙、霍州署以及内乡县衙外,平遥县衙是其中保存完好的一座。
位于平遥城内西南部之政府街(旧称衙门街),坐北朝南,南北中轴线200余米,占地面积26000余平方米。始建年代无考,据旧县志载,明清时期都曾有过大规模的增建与改筑,始成后来的规模。衙门外东有风水楼,南有照壁,衙门内沿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大门、仪门、牌坊、六部房、大堂、宅门、二堂、内宅等建筑。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尚有土地祠、戏台、粮厅、督捕厅、牢狱等建筑,主从有序,符合封建时代官府衙门前朝后寝的格局特点
这座古县衙的主要建筑均有楹联,如大堂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二堂楹联“与百姓有缘才到此地”;“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当然这些无非是封建时代的官员为表白自己而撰写的溢美之词。“一任清知府,三百雪花银”,在封建社会究竟能有几个真正清正廉明、与民做主的“父母官”呢?
平遥大戏堂
平遥大戏堂位于古城东南隅,东临古城墙,南望魁星楼,西临文庙,也是山西省唯一的一处对游人开放的演艺场所。
整个大戏堂共总占地二十余亩,由六部分建筑组合而成,分别为九龙壁、大戏堂、古民居式KTV演歌厅、用三千余件古董布置的酒吧区、东南海宾舍和极为精湛的砖雕戏廊。
.............
九、加强对古城的保护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派专家田中淡考察平遥古城时欣然题词“平遥古城甲天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平遥古城的评价是:“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同时要注意防止过度的旅游开发和频繁的观光活动给古城带来的威胁,自从平遥古城被列入到《世界遗产名录》后,声名大增,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应该提供合适的安排和有效的管理。防止给遗产保护增加极大的压力和威胁,世界遗产成为中国“遗憾”。
新概念坛主讲堂:谢谢光临
(p.s 转载请注明:本文章来源于新概念坛主博客http://blog.sina.com.cn/xgn81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