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人文 |


威尔逊全面性的命题是人类的社会生物学,也就是融入我们基因里的信息,它支配了人类活动与心灵产物,一路由科学延伸到伦理。威尔逊认为,科学可以说明文学、艺术、道德与宗教人生的多样表现。他用独特的气势与精博学问来阐述他的论点,而澄净、有力又发人深省的散文正是他的特色。《知识大融通》对某些人来说,令人不安;对大多数人而言,引人争议;但对全人类而言,却让人激奋。

第一章 爱奥尼亚式迷情
我相信这就是爱奥尼亚式迷情的源头:追求客观的真实性,而非神的显现,这是另一种满足宗教的饥渴的方法;它的中心思想,正像爱因斯坦所了解的,是知识的统一。一旦某些知识统一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就可以了解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

第二章 学术的主要分支
科学和人文艺术是由同一台纺织机编织出来的;我们可以从基因进化到现代文化这整个悠久的历史中,看到有关这台纺织机的起源、本质,以及人类处境的一般诠释。这种融通的因果诠释,使得每一个单独的心智能够快速而正确地从共同心智的某部分前进到另一部分。

第三章 启蒙时代
启蒙运动从来不是一场统一的运动,它不是一条笔直的急流,而比较像三角洲上曲折前行的河流所构成的花边网络。启蒙思想家经常为一些基本问题相持不下,但他们意见重叠的部分很广、很清晰,也很合乎理性,都热切地想要去除世界上的迷信,把人类心灵从缺乏人性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第四章 自然科学
科学发展之前,神秘主义是探知未来世界最有效的方法;尽管它能满足人类情绪上的需求,但成果却是零。巫师施咒语或在圣山上绝食,都不能召唤出电磁波谱;就连最伟大的宗教先知也对它一无所知。这不是因为神有所隐藏,而是因为巫师和先知缺乏只有经过努力学习才能获得的物理知识。

第五章 阿里阿德涅之线
当更多关联建立起来时,各学科也就能更圆满地由上贯通到下,由实体中最特殊的部位一路贯通到最普遍的分子和原子。但是,以相反的方向来建立融通性,也就是由普遍到特殊,相形之下却困难许多。简单地说,分析阿玛林果要比合成阿玛林果容易得多。

第六章 心灵
心灵是一连串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经历,基本上它是一种密码,代表感官印象以及对这些感官印象的记忆和幻想。其中的组成资讯,极可能是通过向量密码的方式来搜集整理和抽取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提供方向和大小。

第七章 由基因到文化
遗传学家给知识分子和决策者的赠言是:先选出你想要推扬的社会,然后再准备与它所具有的遗传率共存;绝对不要反过来,只为了改变遗传率而提倡某些社会政策。如果想要得到最佳的结果,栽培个人,而不是团体。
自然科学已经建立起一套因果相连的解说网络,由量子物理一直延伸到大脑科学和进化生物学。这个具有未知边际的因果网络中存在着间隙,而有些部分就像蜘蛛丝那样精致脆弱。科学的最终目标,是找到具有预测能力的综合法,但此综合法目前仍然处于早期发展的阶段,在生物学尤其如此。但我认为我们所知道的,已经足以让我们相信,所有自然科学间存在一个合理普遍的融通原理;这应该是个公平的说法。

第八章 人性的适应能力
并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旧石器时代的基因在这段“开创的改革时期”消失了;它们仍然留在原地,继续制定人性的基本法则,尽管它们跟不上文化的进化,文化也无法将它们灭绝。无论好歹,这些基因都已经把人性带入了混乱的现代历史当中。
人性是什么?它既不是基因,也不是基因的最终产物——文化。人性是一种不同的东西,我们才刚开始寻找合适的描述方式。它是外遗传法则,也就是使文化进化朝某个方向发展、并因此联结起基因和文化的心理发展遗传规律。
人性仍然是难以捉摸的观念,因为我们对组成它的外遗传法则的了解还很粗浅。我在上一章举例说明的一些法则,只是从广大的心理境界中分割出来的片断。但是它们来自许多不同的行为类别,因此为人性的遗传基础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见证。让我们看看到目前为止曾经提到的各种例子:梦的迷幻性质、不可抗拒对蛇的畏惧、音素结构、味觉的基本偏好、母子连心的细节、基本的面部表情、观念的拟物化、无生命物质的拟人化,以及把连续变化的物体和程序划分为两种分立层级的倾向。除这一连串未刻意安排顺序的例子外,还有一个特别的例子,也就是把光线分成彩虹的颜色。这个例子使我们由基因一路进到词汇的发明,也为结合科学和人文的未来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九章 社会科学
我已经可以想象,通过对人类事务非理性部分的探索,我们能接续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间隔。如果这样的结合真能达成,社会科学就能扩展时空范围,并且获得丰富的观念;结合是社会科学获增预测能力的最佳方式。
人们期望社会科学,包括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能够带来一种了解生活和控制未来的知识。他们希望当社会选择某一项行动而不选择另一项时,自己能够预测出目前不存在但将来会发生的事件,而不只是等待命中注定的事件显现。
政治生活和经济的运作中心,是以假设这种预测能力存在为基础的。社会科学极其努力想达成这个目标,而且在运作上多半与自然科学不相关。它们如此独立行动的效果如何?如果把社会科学历年来的成就和可自由取用的信息相比较,成绩显然不明显。

第十章 艺术和艺术的诠释
流传久远的艺术作品都极具人性,尽管它们是来自个人的想象力,甚至当创作者的幻想中出现不可能存在的世界时,他们所凭借的仍然是人类的根源。正如幻想大师冯内古特所说的:“艺术把人性置于宇宙的中心,不论我们属不属于这个中心。”
从许多层面来看,要获得融通的解释,最有趣的挑战是如何由科学过渡到艺术。“艺术”在此所指的是艺术创作、个人产生的文学、视觉艺术、戏剧、音乐和舞蹈,其中的特质只能用真和美来形容,这已经是最好的用词了(而且也许永远不会有更好的用词)。
“艺术”有时也代表所有的人文学科,不仅仅包括艺术创作。根据1979—1980年度人文学科委员会(Commission on the Humanities)的建议,艺术还包括历史、哲学、语言和比较文学等主要科目,另外也包括法律学、比较宗教学,以及“社会科学中具备人文内涵并且采用人文研究方法的课题”[1]。尽管如此,艺术所具有的基本而直觉的创作含义,即“为艺术而艺术”(ars gratia artis),仍然是最广泛、最有用的定义。

第十一章 伦理和宗教
道德行为的原始成分比旧石器时代的仪式更为久远,而宗教建立在伦理基础上,可能向来都以某种形式支持伦理规范。宗教拥有令人难以抗拒的影响力,并不仅仅来自道德的认可,但信仰若是盲目的,不论表达方式有多么热情,都不足以让人信服。
伦理从哪里起源?数个世纪以来的争辩可以总结如下:人类的伦理观念,如正义感和人权,不是独立存在于人类经验之外,就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这两种想法之间的差异,并不只是学术界哲学家的研究课题。我们对这两个假设的抉择,可以完全改变我们对自己这个物种的看法,同时评估宗教的权威,并决定道德推论的方针。
这两种相互竞争的假设就像混沌汪洋中的两个岛屿,坚毅不动摇,也如生与死、物质和真空般不同。我们目前并不能凭纯逻辑来推论哪一种假设是正确的,只能靠信仰在两者之中选择。但是通过客观证据的累积,我们终将获得真正的解答。我认为不论从哪个层次来看,道德推论在本质上都和自然科学相通。

第十二章 为的是什么?
我们如果依赖人工替代品来维持自身和生物圈的活力,所有的事物终将变得脆弱;我们如果抛弃其他生命,必定使我们人类变得永远贫乏;我们如果放弃遗传天性,接受仪器辅助下的理性,并且以进步为名,将伦理、艺术和生命意义屈服于散漫不经的习惯之下,幻想自己如神一般尊贵,而不受古老传承的束缚,那么我们将变得什么也不是。
学者在讨论行为和文化时,习惯从他本行的角度谈论各种来自人类学、心理学和生物学的解释。但我一直主张,从本质上来讲,只存在一种解释。这个解释可以跨越时空和复杂程度的各种尺度,利用“融通”观念所具有的天衣无缝的因果网络,结合各学科中的不同事实。
数个世纪以来,融通这个想法一向都是哺育自然科学的乳汁,现在也完全被大脑科学和进化生物学所接受。这两个学科是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最佳桥梁。丰富的证据显示,融通的解释和学术各大分支的总体想法相符合,也没有任何证据能笃定地反驳这个主张。

致谢
直到1997年退休为止,我在哈佛大学已经教了41年的基础生物学和中等生物学。在后20年间,这两门课被列入大学部人文和科学基础教材的一部分,目的在传授各大学术分支中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方式。其中,我负责进化生物学,它是一个靠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界限的学术站,也必然是拥有多样兴趣的学者们互相交流的聚会场所。我主要的研究兴趣,也包括了社会行为的进化过程,因此能够很自如地和学术界大半的专家谈论有关融通的关键争议。
我在写《知识大融通》的三年中,咨询了许多专家的意见,在此我几乎不可能完全列出他们的姓名。他们的兴趣广泛,从研究斯拉夫文学的学者,到美国众议院发言人;从诺贝尔物理奖和经济学奖得主,到国际保险公司的总经理。碍于版面有限,我在此只能向那些阅读过此书部分章节的专家致谢。为了感激他们给我的珍贵帮助,我要声明:假若在本书出版(1997年9月)后仍存有错误,责任在我,与他们无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