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程阳:GDP的增长速度与算术增幅

(2011-03-23 01:39:38)
标签:

程阳

彩票

gdp的增长速度

gdp增速

gdp算术增幅

gdp增幅

财经

分类: 经济民生

程阳:GDP的增长速度与算术增幅

程阳:GDP的增长速度与算术增幅
[全文净图]


程阳:GDP的增长速度与算术增幅

程阳:GDP的增长速度与算术增幅

 

 

 

关于中国GDP增长率及其准确性的讨论

 

 

大家知道,描述国民经济总量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即GDP。其实,这一指标从1992年正式确立为中国国民核算体系(SNA)的中心指标至今只不过17年的时间。而在1992年之前,我国的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遵循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以国民收入为核心的。自1993年起,国家统计局开始编制SNA体系下的资产负债表和国民经济账户,并对整个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进行改革。在此期间,以联合国统计司为牵头单位由联合国、经合组织、世界银行等五个国际组织参加的对1968年版本的SNA修订以及1993年新版SNA撰写工作相继完成。在认真总结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经验、充分吸纳国际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国家统计局于2003年3月正式推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用于规范和指导新时期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工作。

 

1、GDP的三种测算方法

 

生产法: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即增加值)的总和。

 

增加值 = 总产出 – 中间投入

 

中国的产业部门分类为: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而工业又包括采矿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和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所有产业,如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教文卫等。目前,官方公布的GDP总量及其增长速度都是以生产法为主计算的。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

 

增加值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按收入法计算GDP是通过资金流量表研究全社会收入分配状况的主要工具。

 

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新生产的货物和服务最终取向的一种计算方法。最终使用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等三项内容,被人们形象地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GDP = 最终消费 + 资本形成总额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是货物和服务出口与进口的差额。

 

以上三种不同方法计算的GDP在理论上应该是一致的,称为三面等值原则。从货物与服务流量的运动过程看,三面等值原则也反映了社会最终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一致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料来源的不同,不同计算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出现差异,称为统计误差。

 

2、关于GDP增长率准确性的讨论

 

以上计算方法都是针对绝对量而言的,实际上计算GDP增长率还涉及价格问题,如采用现行价格计算的增长率称为名义增长,而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增长成为实际增长。我们经常使用的GDP增长率都是指实际增长率。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国内外对中国GDP增长速度的准确性一直存在争论。

 

早在1992年世界银行在其出版的内部报告“China Statistical System in Transition”(转轨中的中国统计体系)中就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计算有误差。原因是:1、缺少以产品样本为基数的生产指数;2、缺少准确反映价格增加的独立构造的家格平减指数;3、不冲销卖不出去的库存。但该报告并未估计误差的大小。

 

2000年10月《经济研究》刊发孟连、王小鲁的文章“对中国经济增长数据可信度的估计”,他们主要是用三类方法论证自己关于中国GDP增长率高估的结论:一是工业生产指数的方法;二是计算货物运输业增长、电力和能源消费量增长各自与工业增长之间的相关分析,来估计工业增长速度的统计误差;三是通过观察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异常来分析产出增长率的误差。

 

2001年美国匹斯堡大学教授罗斯基(Rawski)发表“What'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中国的GDP统计发生了什么?)认为:中国GDP的统计数据出现了严重的高估现象,1998年中国的GDP增长率比官方统计的7.8%要低得多,大致在-2%到2.2%之间。理由是:1、在1997-2000年的三年中,能源消费下降了12.8%而官方公布的GDP增长率为24.7%(平均每年增长7.6%);2、在遭受特大洪水灾害后,中国出一个省份以外的其他30个省份的农业生产能否都能保持正增长?3、全国消费品零售额增长为什么比人均消费支出增长要快得多?

 

2009年5月14日,国际能源署(IEA)在发布全球石油市场报告时,曾认为一季度6.1%的GDP增速同当季石油需求下降3.5%的情况不符,与异常疲软的电力需求也不相吻合。IEA的观点是,如非收入弹性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石油数据增长应该更高,并认为中国的GDP数据可能并不准确。电力数据似乎为这种质疑提供了存在的合理性依据。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全社会用电量1—4 月份同比下降4%,为10559亿千瓦时。4月单月日均用电量92亿度,同比下降3.6%左右。而4月份工业增加值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两者一降一升,增幅背离达11个百分点,比之前有所扩大。

 

另外,在国家统计局发布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数据之后,一些境外评论人士提出质疑,认为GDP增长率与反映全部最终需求变化情况的支出法GDP增长率不匹配。今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5.9%,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8%,贸易顺差增长53.6%,均为历史高位,显示一季度最终需求较为强劲,但是GDP同比增速却为6.1%,为1992年公布GDP季度数据以来的最低水平。

 

针对上述质疑和猜测,有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学者都进行了一些讨论和研究。据本人收集,若干值得一读的书籍和文章包括:

 

岳希明、张曙光、许宪春编:《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研究与争论》,中信出版社,2005年。

许宪春:“如何理解今年一季度支出法GDP增长率”,2009年5月14日国家统计局网站。

黄智文:“正确认识用电量指标反映的经济问题”,6月17日国家统计局网站。

郭同欣:“经济统计数据为何有时变化方向和幅度不一致”,6月22日统计局网站。

 

3、我的几点看法

 

首先,我对这些讨论总的感觉是“四多四少”——对表面数据关心的多,而对如何计算可比价GDP感兴趣的少;有关中国GDP的新闻多,而相关学术研究的少;用价格、能源电力消耗等间指标猜测增长速度的多,而按核算方法严格计算GDP的少;简单地把工业增长速度高归咎于政府造假的多,而探讨如何改进现行核算方法的人少。

 

其次,这些争论所带来的影响对统计部门而言并非全都是负面的,从积极的方面看,它至少唤起了人们对官方估计中国GDP增长率的重视,对于改进和完善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提供更加可信的基础数据,无疑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通过观察一个或多个与GDP相关的指标的变动推断GDP增速的高低,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通常认为与GDP增长关联密切的变量,在某些阶段这些关系并不稳定,有时变动趋势高度一致,有时相差甚远,相关关系的不确定是导致这种推断不规范、不严谨的重要原因;二是用以推断GDP增长率的这些相关变量如发电量、能源消耗、货运量等等起统计质量是否可靠、是否准确,也很难做出判断。如果不对这些相关变量统计的可靠性进行充分估计,用这些相关指标对GDP增长率进行估计难免不出现新的偏差。

 

第四,尽管为提高GDP核算的准确性,近年来国家统计局在改革统计调查方法、扩大统计调查范围以及调整工业不变价增加值计算方法等诸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相对宏观调控和公众的需要而言的确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如分季度的GDP生产法和支出法核算,不仅有现价的绝对量而且有不变价的增长率;细化产业部门特别是规模以下工业的分类;建立相对独立的统计管理体系,避免地方政府对统计数据的干扰。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彭志龙的文章

 

 今年上半年,地区GDP之和比国家GDP多出9.9%。有重复统计的因素,也有国家与地区使用的基础资料不完全一致的因素,还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一阶段,国家统计局将研究由国家统一核算省级GDP。

 

  GDP是怎么核算的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或地区生产总值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简单地讲,GDP就是核算生产成果。单个生产者创造的生产成果用增加值表示,因此,GDP也是所有生产者创造的增加值之和。生产成果的使用又表现为最终需求,所以GDP又是所有最终需求之和。为了把GDP核算出来,有三种方法可供选择:第一种方法是生产法,即从生产的角度用总产值减去中间投入求得增加值,之后把所有增加值加总的方法;第二种方法是收入法,即从生产要素分配的角度把四项收入(劳动者报酬、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相加求得增加值,之后把所有增加值加总的方法;第三种方法是支出法,即从生产成果的最终使用去向来核算GDP的方法,它等于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变动、出口减进口之和。我国目前核算GDP,主要是生产法加部分行业的收入法。

 

  地区GDP之和比国家GDP多出9.9%

 

  我国从1985年开始核算GDP,并在国家和地区层面同时实施。按照我国的GDP核算制度,国家GDP和地区GDP是分别独立核算的,即国家统计局负责核算国家GDP,地区统计局负责核算本地区GDP。国外有的国家也采用这种GDP核算模式。一般情况下,只要采用这种模式,地区与国家GDP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差距。相比较而言,我国地区与国家GDP差距比较显著。

 

  今年上半年,地区GDP之和比国家GDP多出9.9%。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地区之间存在重复统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跨地区生产经营的情况越来越多,母公司和子公司所在地有可能将这种跨地区生产经营活动同时统计在自己的地区,造成重复统计。尽管统计制度做了严格规定,不允许有重复计算,但在实际操作中没有达到要求。二是在核算GDP中,国家与地区使用的基础资料不完全一致。一方面,基础资料有缺口,GDP核算要求相当多的基础数据,但实践中,无论是国家,还是地区都存在资料缺口。针对不同的资料缺口,采用不同的推算办法来解决。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差异较大,在推算中,只能制定推算的原则和幅度区间,很难制定全国统一的推算标准。另一方面,各地区服务业统计状况差别较大。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很快,但各地区服务业统计水平参差不齐,全国统一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一些地区使用或部分地使用自己调查的服务业统计数据,这种差异直接传递到GDP上。三是外部环境的影响。近年来,GDP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且被较多地直接或间接用于各种形式的工作业绩考核。地区按GDP大小排位的顺序及其变化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普遍的心理是只能位次提前,不能后移。由于GDP被赋予了重要的考核功能,因此,为了考核过关或政绩的需要,不排除少数地区高估GDP数据的可能。

 

  将研究由国家统一核算省级GDP

 

  GDP作为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核心指标,它的数据质量一直是统计部门的工作重点。近年来,为了力求GDP的核算结果反映实际,国家统计局做了一系列工作。一是建立部分服务行业抽样调查制度;二是建立和规范了一些管理部门的服务业财务资料报送制度;三是建立了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制度,改革传统的工业增加值核算模式;四是进一步改革GDP核算方法,使之更加符合国际核算准则;五是建立了GDP数据的修订制度。核算GDP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而提供这些基础数据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基础数据在年后或季后很短时间内就要提供,有的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比如一些财务决算资料、财政决算资料提供的时间较晚。核算工作中,要根据不断获取的更全面、更可靠的基础资料重新核算GDP,形成GDP的修订数。目前,同一个GDP按照时间顺序会发布三次,第一次发布的GDP是初步核算数,第二次发布的GDP是初步核实数,第三次发布的GDP是最终核实数。六是加强对GDP基础数据和GDP核算结果的评估。在国家层面,核算GDP并不是简单地使用各地区上报的基础数据,而是先评估,后核算。通过评估,重点修正那些与实际情况反差明显的基础数据,以确保国家的GDP真实地反映经济运行状况。

 

 

  下一阶段,围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国家统计局将加大工作力度,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研究国家统一核算省级GDP的实施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地区与国家GDP差距过大问题;二是加快推进有条件的(主要是大中型)企业联网直报,即由企业将原始数据直接上报国家统计局,减少中间汇总环节;三是认真研究和改进对统计数据的评估办法。在目前评估办法的基础上,针对各主要统计指标,分别制定出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具有约束力的严格的数据质量评估方案;四是以新修订的《统计法》的颁布为契机,进一步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统计上弄虚作假行为,维护统计工作的严肃生和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不能唯GDP论

 

  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成果的最综合指标,也是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最重要指标之一,GDP的这类功能是必需肯定的。但是,GDP与所有统计指标一样,不是万能的,都有局限性。夸大GDP的用途,过分强调它的作用,只会产生负面影响。

 

  就GDP本身来讲,许多重要方面它并不反映或反映的不全面。比如,GDP虽然扣除了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但这些被扣除的中间投入不涉及生态环境成本,也就是说,生态环境的恶化不直接影响GDP。又比如,许多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方面也不能从GDP中直接反映出来。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一个敏感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但是GDP中并不包括不同群体的收入分配信息;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遗憾的是GDP也不具有反映这方面情况的功能;就业虽与GDP相关度较高,但对应关系也不清晰,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技术水平下就业与GDP的关系都不一样,也不稳定。因此,不可能简单地从GDP推断就业状况。所有这些情况说明一个事实,即不能唯GDP论,只看GDP,不看其他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什么是名义GDP增长率 [来源]

  名义GDP增长率(又称:现价GDP增长率)是指名义GDP的年度增长率

  名义GDP和名义GDP增长率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指标。由于这个指标以当时价格为基础,因此反映的是各项经济活动的真正及实在情况,例如私人消费开支反映的是私人花费多少钱,投资开支反映的是在建造工程和机器设备方面花多少钱,货物及服务的进出口反映的是收入支出的数额。[1]

名义GDP增长率的计算公式

 

名义GDP增长率=

本期名义GDP - 上期名义GDP

X 100%

上期名义GDP

 

名义GDP增长率与实质GDP增长率的关系[1]

  实质GDP名义GDP通常是不等的(只有计算实质GDP的固定价格的基数年相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实质GDP=名义GDP÷本地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指以基期为100该期间的指数),

  名义GDP=实质GDPx本地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

  至于名义GDP增长率与实质GDP增长率的关系,则是

  名义GDP增长率=[(1+实质GDP增长率)x(1+本地平减物价指数升幅)x100%]-1

 

实质GDP增长率=

1+名义GDP增长率

X 100%-1

1+本地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

 

名义GDP增长率在经济指标中的意义[1]

  在高通胀年代,实质GDP和名义GDP的绝对数以及增长率的差别都很大。姑且不说1987-93年的两位数左右的高通胀年代,就是通胀较温和时也是如此。例如在1997年,实质GDP比上年增加了392.64亿元或5.0%,由于平减物价指数上升了5.8%,名义GDP的增加额便达1319.72亿元及增长11.7%。但在低通胀及通缩年代,情况则完全相反。例如2000年GDP实质增加847.11亿元及10.5%,但因通缩,平减物价指数下降6.6%,名义GDP只增加395.17亿元或3.2%,而1999年虽然实质GDP增长3%,但名义GDP反而减少316.48亿元或2.5%。在实质GDP增长而名义GDP下降的背后,是香港的企业及个人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多了,但获得的收入反而减少了。这就是过去两年香港经济复苏强劲而市场感受不深的根本原因。

  在通胀下降甚至通货收缩于全球随处可见以及经济增长放慢乃至衰退的情况下,名义GDP及其增长放慢或下跌也在蔓延。最令人恐惧的是日本,持续通缩已使其GDP自1997年以来持续下跌,日本央行最近预测这种情况将持续到2003年。新加坡、台湾、马来西亚和阿根廷的名义GDP也在收缩。而最令人忧虑的是美国已接近此情况。第三季,美国的名义GDP仍有增长,但增幅已从第2季的8%急挫到1.8%。由于产出和通胀双双下降,美国的名义GDP增长率还将进一步下跌,甚至可能出现负数。据估计,以现在的趋势,2001年和2002年可能是美国三十年代以来名义GDP增长最慢的连续两年。因从全世界看,名义GDP增长率正降到接近0,这也是三十年代以来最低的。至于香港,名义GDP继1998和99年下跌4.9%和2.5%后,2000年只回升3.2%,以总量看仍比1997年低4.3%。今年由于实质GDP可能下降0.6%,平减物价指数可能下降1.2%,名义GDP也可能下降1.8%。至于明年,实质GDP能不跌就算很不错了,在全球超低通胀甚至通缩下,香港的GDP平减物价指数跌幅可能逾2%。可见,直到明年底,香港的通缩和名义GDP的表现可能是除日本之外最差的。

  由通缩而引起名义GDP低增长甚至下降,影响将颇广泛,从银行业经营角度看,较大的影响将包括:

  1.对贷款业务的影响

  名义GDP下降将对贷款业务带来多方面负面影响。首先是压抑贷款需求。从投资的角度看,是否把资金投放于经济活动,关键是回报;GDP的名义增长率,其实质就是整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如果名义GDP增长率是负数,即代表投资经济活动的回报将会是负数(以整体计,不代表所有行业和企业都会如此),但由于即使利率再低,在正常情况下也不会是负数,因此流动金融资产的回报率便高于投资实体经济的回报率,在此情况下,私人企业很少会有投资意愿。来自投资方面的贷款需求将会极为疲弱。

  其次是坏账可能增加。通缩并引发名义GDP下跌之所以可能导致坏账增加,主要是因为会加重债务负担。所有债务、包括企业对银行的债务以及在任何个案中的利息负担,都是固定在货币价值的基础上的。如果通胀及名义GDP较大增长,债务负担便会不断减轻,但通缩及名义GDP下降,则增加了债务负担。日本的国债占GDP的比率之所以上升到130%,除了债务增加外,名义GDP因为通缩而萎缩也是重要原因。负债企业的情况也是如此。物价下跌意味着企业的现金收入以及利润将减少,但还本付息的数额却没有减少,债务负担相对上升了,丧失还债能力的可能性也增加了。

  2.对存款业务的影响

  对存款业务的影响可能包括两方面,即削弱了存款能力及增加存款意欲。名义GDP下降意味着利润及雇员薪酬的下降,同时也意味着货币量的下降,因此可作为存款的资金会减少(这只是局限于本土的推断,未考虑资金流动)。但是,由于物价下跌,开支将会减少,加上通缩引起的延缓消费的效果(消费者等待物价再跌才消费的心理预期),以及上述的抑制投资,因此会出现较少消费、较少投资、较多储蓄的倾向。但是碍于存款利率亦相当低,因此,回报略高于存款利率而安全性也较高的投资工具就会较受欢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GDP增长率 [来源]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

目录

[显示]

什么是实际GDP增长率

  实际GDP增长率(又称:实质GDP增长率)是指实际GDP的年度增长率

实际GDP增长率的计算公式

实际GDP增长率=

本期实际GDP - 上期实际GDP

X 100%

上期实际GDP

实质GDP增长率与名义GDP增长率的关系[1]

  实质GDP名义GDP通常是不等的(只有计算实质GDP的固定价格的基数年相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实质GDP=名义GDP÷本地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指以基期为100该期间的指数),

  名义GDP=实质GDPx本地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

  至于名义GDP增长率与实质GDP增长率的关系,则是

  名义GDP增长率=[(1+实质GDP增长率)x(1+本地平减物价指数升幅)x100%]-1

实质GDP增长率=

1+名义GDP增长率

X 100%-1

1+本地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


各国实际GDP增长率

  各国实际GDP增长率[2]

The list of countries of the world sorted by their gross domestic product (real) growth rate shows the increase in value of all final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within a nation in a given year -- not taking into account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and taking into account inflation. It is a measur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ll figures are from the CIA World Factbook unless otherwise specified.

The G-20 major economies are listed in bold. Data are not available for Nauru and Vatican City.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