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枫:噢,那该死的拖延症!

标签:
叶枫拖延症尼尔·菲奥里休闲 |
分类: 情资阅览 |
叶枫:噢,那该死的拖延症!
此刻,我正一边紧张地盯着荧屏中打开的文本框,一边大嚼着我的午饭,一边用掌心全是汗的手抓过手机看一眼开会时间,脑中幻化出一会迟到走进会场时领导们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脸色。
又变成这样了!早在这周初,我曾万分悲壮地对编辑许诺:“我恨死拖延症了!我这周要把它写成一篇记者新文,早点写完给你。”人家发了一句“呵呵”表示怀疑。
果然,我又用我的身体力行,再一次地证明了它的效力。
拖延症先有个洋名———Procrastination.咱们从小就听说,拖拉是阻碍个人成功的绊脚石。那么你也得承认,石头这种东西是最普遍的,满地都是,你要是不上心,这辈子就等着被绊死吧。
从童年时非要看动画片至老娘回来前才淘米,到做学生dead-line前几昼夜靠咖啡支撑着做完期末设计,再到如今做记者常常慌不择路地以每小时1500字的速度码字……有首席编辑直指鄙人为“大害”,有杂志在我的作者简介中只登了一句话:“××小姐,常灾难性拖稿、脱稿”,我常常为这些诨号感到羞愧,却依旧在下一个美好的清晨,咬两块薯片,翻一翻闲书,迟疑着播放专辑的顺序该是12345还是35412,和聊天工具上的朋友嘻嘻哈哈几句……于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计划又over了。
和同行朋友交流,其实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只是频率不同而已。每逢聊得好好,线上的朋友突然隐身了,你多半能体恤地想到是她的编辑催稿来了。对于记者来说,拖延的后果是,好的素材被别的媒体捷足先登了,等你启动了采访对象出差去外地了,更有些宏大的选题就悄然无息地销声匿迹了……沉默中,你的老板爆发了,你灭亡了。
最近读了尼尔·菲奥里的《战胜拖拉》(The Now Habit)一书,有别于绝大部分的实用书籍,它对“拖延”的根源给出了详尽的心理分析,被许多拖延者誉为savior.看完第一章,我已经深刻认识到,原来频频拖一件事,不是因为马虎,不是因为懒惰,恰是因为自己要求太高,太过完美主义。
你害怕失败,害怕有缺憾,害怕无法将预期中的完美实现,害怕被人评判,害怕反对,害怕你的付出得不到认可。你拖拉,只是因为它可以暂时让你逃避去想这些问题,减轻面临评判时的恐惧。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你在上一次的拖拉极限中,仍旧取得了不错的评价,于是就强化了自身的心理暗示,认为“我适合高强度的工作”。
但不是每一次都能那么幸运地福至心灵,当你形成了拖拉的模式,每一次都因为自己吹毛求疵的要求,因为对失败的恐惧而自我批评、焦虑并抑郁、失去信心,你就会反复用更拖拉的办法进行暂时的逃避。豆瓣上有个“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里边组员因拖延付出的代价千姿百态:有学生最后拿不到学位,有商人最后丢了大单子,还有人甚至只是玩着“空当接龙”,一直拖到错过出国的机会。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一种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焦虑,一种因最后赶工而质量低劣的强烈负罪感,一种失去人生中重大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悔恨。因此,我只想把这本书前言中的一句贴出来以飨大家:“我选择从不完美的一小步开始。”———然后,我该飞奔回报社开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