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海琴书

标签:
曲艺文化淮安琴书 |
分类: 图片故事 |
淮海琴书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上可追溯到1350年前后,其源头属于邱祖龙门派体系。邱祖的十大门徒中第九位传人柴氏就是琴书的始祖。人们追溯琴书存在时间的依据是邱氏所定的世系排辈,其世系辈分排为二十个字:“道德通玄静,远长字太清,忠理志成信,何教永元明。”这二十个字周而复始,至今在涟水已传到了二十二世“德”字辈。据传,琴书始祖柴氏辈分相传到十五世时,琴书大师李义成因师兄弟相处关系不洽,一同门师弟陆陋决定自立门户,并自称南门或陆门,原来的柴门称为北门,这便是琴书史上所说的南门和北门之分。
淮海琴书一般是“双档”演唱,多是一男一女,俗称为“死夹档子”,一人拉坠子,另一人敲琴打板。有时也有单档演出的,只敲扬琴唱,或者是只拉坠子唱,用脚绑代板,有时采用多人演唱,配以笛子、二胡、三弦等。
淮海琴书唱腔曲牌分为“滚板”、“抒情”、“喜调”和“悲调”等数种类型,音乐的表现力极为丰富。
淮海琴书的传统唱本主要有《花棺案》、《李官保投亲》、《李良方不认前妻》、《李双喜借年》和《金玉环记》等。
由于时代发展和文化变迁,淮海琴书的演唱艺人和听众都在减少。为了传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淮海琴书主要流传地涟水县积极收集、整理淮海琴书相关资料,举办淮海琴书培训班,并将淮海琴书演唱制作成资料片,不定期在涟水电视台播放。他们还建设了淮海琴书活动中心,出台政策鼓励和淮海琴书艺人开展演出和传承活动。
后一篇:山东曲艺再获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