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工鼓锣

标签:
曲艺锣鼓书文化淮安 |
分类: 曲艺新闻 |
工鼓锣多为一个人表演,先是站立,后改为坐唱。演唱时,伴奏乐器为一套特制的小鼓和手锣,小鼓上下蒙牛皮,鼓肚间两个小铁环分挂两边,手锣形若茶盘,艺人右手持鼓槌击鼓,左手虎口间挂着手锣,食、中指与拇指夹锣槌,击打节奏。
工鼓锣的说白可分“腰白”、“私白”和“公白”三种,腰白是艺人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故事发展,私白是艺人以第一人称模仿书中人物的讲话,公白是同时交替模仿书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物的对话。在刻画人物上,工鼓锣艺人还运用手、眼、身、步、神来表现喜怒哀乐,并常用手中的锣鼓当道具。艺人说表时,又有“大口书”和“小口书”之分:大口书不紧不慢,说表自如,多用于抒情、叙事、回忆等场面;小口书一句接一句,多用于行军、战场或争吵等场合。为吸引听众,艺人演唱时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技巧,主要有“埋关子”、“放水词”、“演口技”、“耍锣鼓”等。工鼓锣的唱词有三字赞、四字赞、五字赞、七字排和十字唱等五种形式。
工鼓锣的演唱曲目丰富,至今传承演唱的工鼓锣有本无本、长短篇的曲目达数百部。涟水县现存的曲目就有96部,最长的一部《小金山打擂》可连续演唱30场。无本曲目中以《小金山打擂》、《五花图》、《大西洋》等最为精彩,有本曲目如《叙汉》、《八美图》、《杨家将》等经过艺人不断加工,在艺术感染力上更有其独到之处。
工鼓锣从汪宗坤到现在,已传承了200余年,汪氏传人已有十代人,目前工鼓锣在涟水的代表性传承人有刘寿同、陈志云。陈志云一人口头传承的传统曲目有100余万字。
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工鼓锣的演出市场和演出队伍日渐萎缩。据统计,涟水县原有工鼓锣演出艺人90多人,现在仍在演唱的只有约50人。演唱人员普遍老化,最小的年龄也已40多岁。为了保护和传承工鼓锣,涟水县文化部门对工鼓锣的曲目、传承人情况等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对民间艺人的演出进行了录音、录像,并进行数字化处理加以保存。同时,组织人员开展工鼓锣艺术研讨,为工鼓锣艺人提供演出场地,面向全市举办工鼓锣艺术传承和保护培训班,特邀老艺人现场指导、传授技艺。县文化馆还鼓励民间艺人创作工鼓锣新曲目。他们以多种措施,力求促进工鼓锣的传承与发展。
新闻来源:淮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