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的话题(411)

留下的话题(411)
两三千年的熬制食盐业使盐井镇成为了陇中名镇,最兴盛时估计人口可达两万多人,繁华程度民间多有记载。在脑海中记忆最清楚的是1956年,我跟着新奶奶到了二姨家,那天大概是十点多钟,二姨家铺面门前就是柴市广场,柴市上柴草一捆一捆的密密麻麻,有着上千捆的柴火,柴火客焦急地等待着各个盐厂的主事。拿着杆称的主事来到柴客们面前讨价还价,也就不到中午十二点前,那些柴火已全部被各个盐厂交易完毕,广场上只剩下驮过柴火的驴马骡,还有流动喊叫声音最大的卖烟卷的小贩。一个个串着油饼喜气洋洋拉着驴马骡起步回家的买柴客。他们都是盐厂沟十多里以卖柴为生的柴客,还有农闲时卖柴火补贴家用的种地农民。要我说,这就是典型的用盐水养活的盐厂沟一沟的老百姓和盐井镇讨生活的人们。收起
两三千年的熬制食盐业使盐井镇成为了陇中名镇,最兴盛时估计人口可达两万多人,繁华程度民间多有记载。在脑海中记忆最清楚的是1956年,我跟着新奶奶到了二姨家,那天大概是十点多钟,二姨家铺面门前就是柴市广场,柴市上柴草一捆一捆的密密麻麻,有着上千捆的柴火,柴火客焦急地等待着各个盐厂的主事。拿着杆称的主事来到柴客们面前讨价还价,也就不到中午十二点前,那些柴火已全部被各个盐厂交易完毕,广场上只剩下驮过柴火的驴马骡,还有流动喊叫声音最大的卖烟卷的小贩。一个个串着油饼喜气洋洋拉着驴马骡起步回家的买柴客。他们都是盐厂沟十多里以卖柴为生的柴客,还有农闲时卖柴火补贴家用的种地农民。要我说,这就是典型的用盐水养活的盐厂沟一沟的老百姓和盐井镇讨生活的人们。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