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格拉底的教育理念——摘录《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

(2018-12-04 18:21:19)
分类: 常识必知
 “知你自己”——无知之知

  罗马大文豪西塞罗(Cicero, 106 B.C.43- B.C.)认为“苏格拉底是第一位将哲学从天上摘下来的人,他将哲学置于城市甚至于家事的讨论中,重心放在人生、道德、善及恶上。”这种说法虽未见正确,但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当务之急,在于“知你自己”。而“知你自己”这句话的主词“知”,是研究人生、自然及超自然的基本前提。为了能够“有知”,却必先抱持“无知”。如果一个人早就认定他已有了知,就会自满而不会继续“求知”。知是无止境的,只有凡事先认定自己无知,然后透过自我反省冥想及向他人虚心求教两种管道,则知就能滚滚而出。一般人自认知识丰富,其实却是无知之徒;只有自认无知,才是最聪明的人。因为自认无知之人,至少还有“无知之知”,别人却连无知也不知。两相比较,自认无知之人比自认有知之人知得多,因为至少前者比后者多了一项知识——即知道自己无知。

  常人乍听之下,认为这似乎与智者之行径无异,学界也有不少人把苏氏归类为智者之辈。苏氏先自认无知,而后证明自己的确比别人的知识高明,是经过一番有趣的程序的。苏氏毕生奉行不渝的“神谕”(Oracle of Delphi)有一次告诉他的好友(Chaerephon),苏氏是举世最聪明之人。苏氏一听觉得甚为讶异,他早就宣称自认无知,哪能获此封号?但又不能怀疑神的启示。为了证明神谕非虚,他便无时无刻不向人请教各种问题,上自达官显要,下至贩夫走卒,他都不放过。他所讨教的问题,不是控告他的人所说的“上穷碧落下黄泉”之事,而是近在眼前且与人生密不可分的问题,诸如“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正义?”之类。不少被他一问的人,先是信心十足地提出肯定的答案,还洋洋得意地侃侃而谈;可是经过苏格拉底锲而不舍的反面质问(仿他爸爸的雕刻术),对方即开始动摇信心,发现问题没有那么简单,而是棘手万分;不少人最后支吾其词,或发现自己的答话前后不一,矛盾丛生。他发现“最有名气的人,原来是最愚蠢的家伙”
 
  这种对话气氛,往往会闹得不欢而散。有地位的人当然不甘罢休,他们并不检讨自己,反而怪罪苏格拉底。加上苏氏所教门徒也以相同的质问方式大肆向各方人士讨教,导致“败坏青年”之名随之而来,而“败坏青年”的元凶祸首就惹来遭受铲除的厄运了。苏氏寄望人人“知你自己”,或许他也自知宣扬此种理念必有悲惨下场出现,但这是他的人生十字架,他必须勇敢地背下去。

  这种过程就是典型的认知过程。不少人不明就里地坚持自己的信念,没有经过仔细思索,就将习俗、传统、权威、风尚、舆论、经验上所得的答案当作正确无误的答案。可是经过苏格拉底的敏锐思辨力,像解剖刀似的分析答案内容,却发现错误很多。原先的答案暴露了无法掩饰的盲点,终于无法自圆其说,不是弃甲曳兵而去,就是满怀不悦地悻悻然而走。“知你自己”的目的,一方面是要把人类自己这种狂妄的丑陋画面展现出来,让其揽镜自照,看出自己的真正面目;另一方面则提醒学者要建立稳固的知识,就需通过检验的手续。扰乱思想并不足惜,也不可畏。开始时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但经过一番质疑问难后,可能就会“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了。不过,果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则仍然会有第三次的结局出现,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最后一次虽与首次相同,但肯定度却大有差异。人类许多知识,是“见山是水,见水是山”,又不准别人非难。这种无知,就无药可救了。

  知识的第一步,是必先放弃未经怀疑过的信念;如果自信满满,则新知就无隙可入,不只知识贫乏,顶多只能维持旧有的水平,更不用说自信满满的知识多半是禁不起考验的。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说:“苏格拉底宣称自认无知,这乃是积极喜爱智慧的开端。”这种解释道出了苏氏的真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