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峥嵘不凡的岁月,历久弥新的记忆——弥河中学旧址探访记

(2025-06-21 17:36:45)
标签:

弥河中学

弥河小学

师生情

故地重游

分类: 生活感悟


峥嵘不凡的岁月,历久弥新的记忆——弥河中学旧址探访记
峥嵘不凡的岁月,历久弥新的记忆——弥河中学旧址探访记

峥嵘不凡的岁月,历久弥新的记忆

——弥河中学旧址探访记

 

2025年6月18日下午,在结束了原弥河中学一级等学生和恩师茅树森老师的聚会后,回潍的三位学友陪茅老师驱车来到弥河镇,在弥河小学庄校长、杨主任的陪同下,探访了弥河中学旧址。

师生四人故地重游,感慨万千遥想当年那不平凡的岁月,往事重新又清晰地现眼前。

益都县弥河中学,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始建于1969年,同年秋招生,1970年2月开学,共招生13级,1985年停止招生。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瞬间一,但弥河中学师生创造的奇迹,却永不磨灭。

建校之初的弥河中学,条件极为简陋。筹建者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盖起了两口教室和几间办公室。当年就招生,第二年就开学。从此弥河就有了高中,家乡就有了培养人才摇篮。那个年代,学校是边建设、边招生、边扩大规模。两口教室,就招收了一级的两个班。有了学生后,学生就成了建校的主力军,建校劳动、勤工俭学也成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部分。那个年代,师生们斗志高昂、干劲十足,上山伐木,下河推沙,搬砖运瓦等什么活都干过。一级在校一年中,又建了四口教室,1971年就招生了二级四个班,以此类推,不几年的就扩大到了6个班的规模。

校舍虽简陋,但师资却极好。不知是何原因,那时的弥河中学配备的师资高到极致,说大师云集一点也不为过。数学老师王文昌,是当时益都数学三巨头“唐闫王”之一的“王”,绝对的数学精英;于永江老师,是后来的青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物理老师董庆义,是后来潍坊地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杨德滋老师,全才,教过数学、化学等好多科,后来成为青州二中校长;体育老师茅树森,乒乓球专家,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后来的北京体育大学),这国体育的最高学府啊!后来成为潍坊市体育行政部门的最高长官——潍坊市体委主任、潍坊市体育总会主席;语文老师刘沂生更加了不起,除教书育人作出卓越成就外,他还是给中国教育带来拐点的人,当年他慷慨直言一纸上书上达天听,开创了我国尊师重教之风,若论当时对教育的影响,他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国无二人!等等等等,不一一列数了。

古语说“名师出高徒”“刮了春风下秋雨”,在那个还不重视知识不重视教育且还泛滥读书无用思潮的年代,名师的作用如细水入沙,还不明显。但1977年一恢复高考,是金子的就光了,遇到甘霖,那多年撒在干土旱田里的种子都齐刷刷地发芽了,名不见经传的弥河中学也名声大噪了。高考上榜如井喷,弥河中学1977至1979连续三年全昌潍地区高考录取率第一,1978年还出了个高考理科山东第一、全国第二的张文瑞,那更名声远扬了。

在一代名师、一群名师教导下,弥河学子人才辈出,在各行各业的佼佼者灿若群星在国家强盛崛起的这半个世纪,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故地,师徒四人回顾最多的还是当年的环境。学校是没有院墙的,那是真正的开门办学了。学校南边的教室,开窗就能看见大马山,出门几步就是生产队的庄稼地,连个篱笆墙都没有,春天绿油油的小麦衬着畦埂上间作的黄灿灿的油菜花,环境到也别致。这排教室的后边,是小官庄社员上坡下田来回走的路,路上的人声、车声、牛羊声伴着教室里的朗朗书声,构成了一曲复杂的交响乐。学校的东边,是水泥厂,是弥河中学的老师们自己建的校办工厂,那是老师们智慧的结晶,记得是马树德老师牵头,老师们自己设计制图做模型,学生轮流在那里劳动,后来还真制质量挺好的水泥。这在物资严重缺乏的年代,既支援了生产建设,又增加了办学收入,加快了建校的速度,是很了不起的。走到水泥厂的旧址处,陪同我们参观的杨主任说,操场那里还有一个挺大的铁和水泥做成的东西,我一想就是球磨机,铁的外壳,为了增加重量,中间灌了水泥。我和杨主任说,那可是个文物了,它的身上刻录着一个时代的办学印记呢。

学校的北边是公社医院,医院西边就是公社党政机关驻地,也是没有围墙的,记得当时趁着午睡,偷着爬窗进到公社会议室里打乒乓球,是件常事,那个会议桌和乒乓球桌差不多大。

穿过公社驻地再往北,就是拖拉机站、小卖部、邮局等部门了。这些部门的后边有一个水库,是我们的天然游泳池,现在不知什么样了,天太热路不好走没过去看回来后感觉有点遗憾19717月,有一天暴雨骤降、山洪暴发,水库遇险。公社领导号召住校的师生去排险,毕业于北体的游泳健将茅老师,率先跳入暴涨的水库中试图掘开溢洪道,增大泄洪量此时的洪水如脱缰的烈马,疯狂地撞击着那狭窄的溢洪道,不几下水库大坝就被撕开了一道口子,洪水挟带着砂石树木轰然而下,激流中的茅老师幸亏水性好和师生们的救援及时方得脱险,现在回想,还十分后怕。

转了一圈,看到原来操场的地方还是操场,只是整洁的塑胶代替了的砂土;教室的地方还是教室,只是高楼代替了砖瓦土坯;唯一剩下的原物,就是西北角地面的那个水塔和地下的水井了,但不知井中是否有水,水的滋味和是否和当年一样。

沧海桑田,对比强烈,半个世纪的变化真大!

感慨之余,不仅让人回味,办学校育人才,大楼与大师、条件与精神等要素是什么关系又各起什么作用呢?

愿继承弥河中学遗址的弥河小学,传承弥河中学的宝贵传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原家乡的教育越办越好!

 

同游者:

原弥河中学体育教师、后来的潍坊市体委主任、潍坊市体育总会主席茅树森先生;

原弥河中学五级学生、后来的潍坊市计生委主任、潍坊市人大教科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学文先生;

原弥河中学二级学生、曾经的弥河中学语文老师、后来的潍坊市重点竞技体育学校校长李世胜先生

原弥河中学十级学生、后来的青州市偶园回民中学教导主任李常胜先生。

 

2025年6月18日




峥嵘不凡的岁月,历久弥新的记忆——弥河中学旧址探访记

 峥嵘不凡的岁月,历久弥新的记忆——弥河中学旧址探访记


峥嵘不凡的岁月,历久弥新的记忆——弥河中学旧址探访记

峥嵘不凡的岁月,历久弥新的记忆——弥河中学旧址探访记
峥嵘不凡的岁月,历久弥新的记忆——弥河中学旧址探访记

峥嵘不凡的岁月,历久弥新的记忆——弥河中学旧址探访记

峥嵘不凡的岁月,历久弥新的记忆——弥河中学旧址探访记

峥嵘不凡的岁月,历久弥新的记忆——弥河中学旧址探访记
峥嵘不凡的岁月,历久弥新的记忆——弥河中学旧址探访记

峥嵘不凡的岁月,历久弥新的记忆——弥河中学旧址探访记

峥嵘不凡的岁月,历久弥新的记忆——弥河中学旧址探访记
峥嵘不凡的岁月,历久弥新的记忆——弥河中学旧址探访记

峥嵘不凡的岁月,历久弥新的记忆——弥河中学旧址探访记

峥嵘不凡的岁月,历久弥新的记忆——弥河中学旧址探访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