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野游古桥
2011元月3号新年伊始
有人来车接
说去一个书画院,负责的朋友相约几次了
那就去看看,约上在宋庄林雅轩喝茶的两位朋友
寒冬腊月就当玩儿,人得会玩儿
没想到在这个书画院附近
竟然有如此的古迹
虽然周边推土机已经作业的与昔日差别很大了
但是当地政府还是有旅游开发的头脑
保护文化遗产才有特色呀
于是古桥被保留下来
经过千百年历史的沧桑
竟然是如此模样













萧太后河的这个桥面的块块石头记载了历史与人文
桥的北侧有一当地政府2007年新修的瞭望台似的城门楼
全用古城墙老砖,砖缝儿都是用传统方法石灰加米浆灌注
有一截护城河墙垛子让人不禁联想“长城”
从瞭望台下的门洞直接上桥
从古桥上来回走一趟很有穿越历史的感觉
古桥栏杆上的石狮子不减当年之威风
桥头的大狮子龙纹石雕也颇有特色
门洞很有当地古老遗风
连拱形的造型也与清真寺一脉相承
在当地一人物的带领下游玩的不亦乐乎
要不是滴水成冰的季节
可能还要造访当地民居与商业街
我们这一群都认为这一天很开心
同去的英国老外说这是个快乐的新年
因为忘了数古桥上到底有多少个狮子
我想等春暖花开时再去细瞧瞧
这个昔日京城的运河码头
宋庄南边的邻居
张家湾、萧太后桥以及当地民史趣闻
查资料得知:
通州城距北京城二十公里,自古便是京畿的门户,人称京门脸子。通州和北京一样古老,早在辽金时代开始设州,清时属顺天府管辖,与江苏的如皋泰兴并称南北二通州。千古名镇张家湾是大运河北起的码头,自古商贸云集百货杂陈,演绎出无数个有声有色的故事,最引人深思的是曹雪芹与张家湾了,还有萧太后河上的桥。
我国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一生坎坷,他身后究竟长眠在哪里,也一直存在诸多...位于通州区张家湾镇(村)西的曹家坟成为焦点。有红学家著文,说在张家湾镇...
公元2006年1月,一块刻有“曹公讳沾墓”的石头在北京市通州博物馆首次对公众展出,这块石刻选材于普通的台基石,长110厘米,宽40厘米,厚11厘米。展出以来引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关于“这块石刻是曹雪芹的墓石”和“曹雪芹死后葬于北京通州张家湾”的说法蔓延开来。针对这些问题,专家学者有人家自己的论断,作为历史和红学爱好者,我们也有权利提出我们的看法。
这块石刻的发现大体是如下情节:
1968年11月,为了平整张家湾镇周围的荒坟,把其改为耕地,决定把张家湾村西北的窦家坟、马家坟、曹家坟平掉。当时有十几位农民和李景柱在一起平整土地。就在平坟地的时候,无意中,在挖到离地面一米左右深的地方,竟然出现一块平放着的长条形的石头。当时任指导员的李景柱赶忙跑去,抠去石头上的湿土,出现“曹公讳沾墓”五个字。村西空地原叫曹家坟,李景柱在回忆当时的情况时,曾说道:“我当时感到十分好奇,用手抹了一下石头上的土,发现石头上刻有‘曹公讳沾墓’五个大字。认真辨别一下,左下角还刻有‘壬午’字样。凭着我仅有的一点历史知识,我当时感觉这就是曹雪芹的墓碑。”
还有一条河: 当年叱诧风云的大辽国萧太后主持修造的大运河漕运张家湾渡口,
后人把这条河命名萧太后河...。。。
萧太后河全长21公里,过去由于缺乏治理,导致河泥淤积、河床外露,影响了沿河两岸的居民生活,也使泄洪能力下降。从2007年3月开始,张家湾镇对流经镇域内的2600米河段进行清淤、护坡修筑、绿化等治理工作。清淤结束后,萧太后河河底宽40米,河面最宽达70米;而后又修筑护坡23300余平方米,安装路灯130盏,植树3500余棵;铺设草皮2万平方米,并打四眼水井用于植被的灌溉;南北两侧修建了健身亲水平台,面积达700多平方米。
早先并不知道“通州有个张家湾”,后来在网上聊起大运河时才听网友桑叶说:古运河的运粮船曾经直抵城内什刹海,而通县张家湾则是“大运河的船进不了北京城以后的大运河终端”。
有一位张姓学者在有关“张家湾探源”的章节中写道——
北京人差不多都熟悉这样一句话“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而张家湾的不少回族教民则坚持认为他们居住在这里的时间比起张家湾这个地名有更长的历史。“这地方叫张家湾不过才有700余年历史,可回族兄弟定居此地的历史可比这长多了,得有一千多年了!”他们会这样告诉初来张家湾的访客。
事实上千余年来,这里伊斯兰教的历史只是口碑相传,历史记载很少。据传,辽建燕京之后便利用萧太后河运兵输粮,且每年的春季还在此狩猎,来往均驻留于此……枣林庄、垡头、于家务等村落正处于渔猎场所的重要之处,因而商民屯聚,那时便有了一些经商的或者放炮助猎的回民来此定居,于是形成了回民聚居点。翻翻《民国通县志要》,看到这样的文字记载:本县回教应始于元朝,城内回民旧有金、居、鲍、宛、杜、闵、康、蓝八大姓。县南枣林庄有李马二姓为明成祖战将之后。张家湾戴王马尹四家皆自沧州迁来。城内700户聚居于东南角。东关外17户,西关外15户,北关外30户与汉人杂居……
通运桥在今张家湾旧城南门外,也称萧太后桥,旧时称板桥。公元一ОО五年至一ОО八年,即辽代统合年间,熙宗之母萧太后,由燕京(今北京)凿河至此,运兵运粮,称运粮河,也称萧太后河。有铜帮铁底运粮河的说法。河成之后,在河南北跨水搭架木板桥,故有板桥之称……
此桥也当水陆要冲,是去往通州和北京朝阳门方向的必经之地,人来车往,风吹雨淋,木桥不堪重负常修常坏,时断交通……
明万历三十年(1602),内监张华奏请改建石桥,并建福德庙与文昌祠镇之。因万历帝生母李太后是通州人,且“李太后更以菩萨自居,在京城广修寺宇”。此庙是建在她的家乡,兼之修桥乃是件大功德,不但得到很快批准,修庙之资太后捐了大半。万历三十一年动工,由陈进儒监造,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月竣工桥成。桥北城楼肆市,桥南人家烟火,船行桥下,人走桥上,无异江南水乡,正所谓“回首凤城春色好,莺声啼碎碧桃花”之处。
http://page5/2005/051008_zhjwen/051008a.htm
2011年1月3日lyx图文于张家湾中国画书画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