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人从容淡定成大家

标签:
国画艺术王秋人水墨精品收藏宋庄艺术家牛文化艺术财经林雅轩画廊 |
分类: 艺术家动态 |
从容淡定画水墨
---------生活在宋庄的画家王秋人
王秋人的宅院大概一亩多地(700多平方米),当初买的时候就一排老房子,破旧,他就看中了院子里的树和空地。今天的格局是他2007年精心设计并且自己买材料亲自监工农民土建队盖成的的。前排由一间卧房和一大客厅组成。厅堂原本是一间东西通透的朝阳大玻璃的大房子,被一堵不到顶左右不靠的砖墙隔成客厅和同往后院的通道,前后左右都能通行;通道与厅门之间用中国古典的雕花木槅扇门做了屏风,屏风前摆放小条几,上有佛像和供奉的东西及花草盆景。
从大客厅到后排改造过的老房子之间是一通道,上边用阳光板做顶子,形成不进灰尘的长方空间,西侧成为王秋人用自然光作画的地方以及通往他的工作室与诵经房,东侧从客厅另一个门通向东卧房和后排的卧室、厨房、卫生间,后门厅,和客房、另一卫生间;从后门厅出去就是很有老北京风格的木砖门楼了,石台阶、石头门墩一样不少。这样两排房子就变成了三排房子的功能。
前排客厅三面半墙上都是王秋仁装裱讲究的配框水墨画、油画;家具都是早年淘来的明清古家具,案几、条案、柜子、摆设都跟房间的主人以及水墨书画作品相配套相互成趣。中间一组矮背儿沙发供来客休息喝茶还可环顾欣赏四墙的画作。
王秋人研究佛教多年,也是个居士。他的佛经堂还是 2000年在老房子的基础上接出来的,同时盖了一间卧室。2007年春天秋人不仅彻底新建了宅院新房还把后排的老房子改造成如今古香古色的居室,起脊的老房子榆木房梁与椽子之间用白色石膏板铺就,深棕色的木头配白色天花板煞是符合中国古典风格以及主人国色天香的水墨画的环境,氛围大雅;圆木挑檐,雕花木窗及推拉的木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细节之巧雅。
一天下午,我去王秋人家听他妈妈讲过去的故事,那个叫王丕的8岁男孩受做京剧舞美绘画师的父亲之影响开始学画画,10岁时跟随母亲一位同事的丈夫专业美术教师周凯学画,每周一次把临习的山水画请老师指点。老师非常喜欢这个聪明好学的男孩,以致教他到20岁。王秋人儿时名叫王丕,一味就走喜欢绘画的神经不钻研别的文化课,不知临摹了多少字帖画谱。少年时他常去周先生居住的沪上南市文庙一条叫梦花街的地方,附近便是上海享有盛名的豫园。每每路过他会常去那里的一个景德镇瓷器店玩,喜欢那些装饰瓷画与仿古瓷器,偶尔也会选购一些小件瓷器。以致后来长大成为有名气的画家时自己也能在瓷器上绘画,设计制作出那一个个精湛雅致的青花瓷瓶,都和儿时那家景德镇瓷器店有深深不解的缘分。
他曾经接受过海上名家陆俨少一路山水画比较正规的训练,对于各式的树石画法、皱法了然于胸。按道理,在上海江南一带浓重的传统文人画氛围中,王秋人完全可能成为接续文人画的正统山水画家。但是1980年代开始的狂飙突进式的评判传统艺术运动,以及那个特殊时代艺术家们强烈的文化责任感和干预意识,是的年轻的王秋人敏感到一些将要发生地中大型变革事件与自己的关联,于是他开始积极介入到当时的水墨新潮之中,并且变着法子去体验各种形式的的水墨艺术表现,他玩水墨、玩抽象、玩油画,在当时前卫的阵营中颇有有些名声,并于1988年受邀在德国汉堡举办过一次“王丕现代水墨作品展”。接下来,他不满足于上海固有的局限性和氛围,1990年他干脆来到了北京,住进了圆明园画家村,成了一名体制外的自由画家。
1995年王秋仁跟随当代艺术家的主流从圆明园来到宋庄,也经历了最初的艰难时期。不算短的几年里靠绘画根本无法生存,他也同一些画家一样不断打零工来糊口。他去了坐落于宋庄镇的一所私立贵族学校当美术代课教师,却没想到意外地收获了爱情,现在的妻子就是他当时的教书同事。他把秀气的燕子领回家,同甘共苦,相依为命,终于结束了苦行僧的生活将老天给的缘分蝶化成现实里的家庭。妻子陈燕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工作也画的一手不错的画。他们结婚若干年相濡以沫直到2008年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分迎来儿子的出生,王秋人喜极涕零:42岁喜得贵子!
王秋人绘画也有逐步成熟的过程,因为他好读书善辩论,92年从上海来圆明园画家村,95年又从圆明园来宋庄卖了院子住下,也经历了左冲右突、东寻西找的坎坷艺术之阶段。记得九十年代中期,当时从圆明园来宋庄的画家也就20多位,绝大部分画油画。只有王秋仁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原创地区独树一帜地画国画做水墨实验作品。据他讲,他在1999年偶然机缘在四川西部接触到了藏传佛教,深深被感染,被藏传佛教人生佛教终极性自我拯救的大乘教义所折服,醍醐灌顶之余,对自己的所从事的前卫艺术性探索以及十多年间不断变幻的人生轨迹,王秋人产生了本质性的颠覆性认识。而后他回归国画艺术的本真明确了自己的艺术方向还是继承发展传统文人画。
18年轮回磨一剑,王秋人最终踏出一条适合他自己发展的路。虽然王秋人画的山水得益于米米芾、米友仁父子迷蒙的雨点和陆俨少浮动的云气,但是他在传承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的水墨山水、青绿山水、金碧山水,都具有一种视觉所期望的镜头聚焦的“清晰度”。王秋人并非不懂画山水要虚实相生,他有意强调山水的“实体性”,以巨大真实的体量引向崇高,起目的是在强化一种精神性,以营造一种与虚幻相对的精神境界,并非传统地真实再现一种自然界的景观。因为他画的不是供人游玩的山水胜景,而是佛界、净土,是远离尘世的修行圣地,他所认为的可以真实地存在的现实。佛学之于王秋人已经构成他艺术的重要精神资源,他是有信仰地研究学问的。看他的山水画可以把人们带进一个远离尘世,宁静致远的时空,在那里你可以体验到一种源自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自我的自在,是一种“处处清凉水,时时般若花”的逍遥境界。试想那些红尘商海中的精英勇士在这样如此经过锤炼的艺术山水画前能不为宁静的心灵所创造的静美境界所吸引所想往呢?
王秋人从1988年参加画展到2008年,作品从2000年开始渐入佳境。主要艺术经历有:2000年参加“物语新词展”(北京);
“SALON INTERNATl0NAL ART BOORG—LA—REINE AN2000”(法国巴黎),作品《法本》系列获“最佳中国作品奖”。
2001年参加“INK&PAPER”(法国)。
2002年参加“中法艺术交流展”(北京)。
2003年参加中国著名书画家赴欧洲非洲艺术交流团。
2004年出版当代中国美术家•山水卷《王秋人画集》。
2005年参加:水墨精神(北京);
2006年参加天光云影水墨联展(北京)、风景式水墨展(济南/北京/杭州),秋赋十六人作品联展(北京),“岳海风华”中国书画/中国收藏家协会提名展(北京);
2007年”心境”王秋人山水作品个展(济南),”破格”山水对照展(北京),当代实力派中国画名家八人展(北京),中国宋庄水墨同盟交流展;
2008年9月份前参加:”传承的经验”<中国书画>杂志城里五周年名画邀请展(北京),宋庄制造—水与墨专题展(北京),圆明园艺术家文献展(北京)。
2009年12月5日在798太和艺术空间展出由贾廷峰先生策划的《出走与回归——王秋人艺术作品展》。展出作品50余幅,这是王秋人从艺20年来的北京首次个展。这个个展你在伺候的一年里对秋人绘画艺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王秋人的画,每一个笔触和每一片构图都表现出若即若离的异样,不象是毛笔的涂抹,没有线的勾勒,没有皴的排列和堆积,尤其是色彩,呈现出的是一种物质性的氧化效果,犹如刚出土的红山彩陶,古旧而鲜艳,凝炼而旷远,这很象眼下王秋人本人,虽然去了长发而留下了胡须,但白净的皮肤中还是折射出了一丝隐约的沧桑和不露声色的超然。
作为一位小诸葛智囊式的人物,从昔日的圆明园废墟的探索到今天的宋庄小堡居住之艺术人生常态,王秋人与中国最前卫、最边缘的艺术家共同走过了一片荒芜,共同建设了宋庄艺术家的家园,共同见证了一段历史。而这段历史恰恰是宋庄画家村从无到有15年的变迁发展史。
在王秋仁多年绘画生涯里,他一直努力创立一种生活方式:就是由绘画写字、吃素念佛、读书下棋、日常生活组成。每天默诵佛家“六字真言”,以一种居士的态度世居。养生不杀生,提倡环保节能,关注群体里的大事件,主张顺其自然地生活,宁静地绘画创作,保持传统文人之品味,养妻育子、与母亲4人一起祥和地过日子。所以现在的王秋仁,很具有从容淡定的气质,画品人品都显现了深厚的功力与成熟之美,这在宋庄画家群里也是特例。近在眼前的预见:
无论从学术方面看还是艺术市场的拍卖价(现在荣宝斋王秋人的画每平尺1.8万人民币,拍卖纪录每幅已到13-20万人民币),王秋人在中国当代水墨画家群里必将脱颖而出成大家。
果不其然,2010年王秋人的画作润格直线上升,已经跃上每平尺3万元人民币。这也要归功于中国收藏的老贾。他评论王秋人作品颇具宋人山水的堂皇之气,磅礴练达、肃穆崇高,厚重、坚固而内敛,有一股穿越历史和时空的永恒,这种体量的真实,来自艺术家对现世深刻的忧虑,旨在喧嚣物欲的当下,建造一个“乌托邦”式的灵魂安放处,以“秋人图式”将我们带离世俗时空,去寻求内心体验的安宁,获得一处无上清凉境。
林楠写于宋庄
作品观看请点击: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7b70b90100fvx9.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7b70b90100aeu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