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元
丹棱与蒲江山水相连,自古以来两县乡民往来,文人过访甚密,其中尤以南宋蒲江人魏了翁与丹棱人关系最为密切、交谊最为深厚。近几年来,由于笔者较为关注魏了翁,先后逐卷逐篇通阅了《钦定四库全书·鹤山集》一书,发现在《鹤山集》中仅载有与丹棱有关的诗文就有180多篇。其中诗131首、词29首、文24篇。涉及丹棱人有李垕、李塈、李壁(张夫人) 、李埴、杨庆崇、杨子金、杨经母范氏、彭百川、彭子远、程掌、程安之、史夫人、史尧辅、史孟传等十多位,其中尤以与李氏兄弟诗文为最。
前些年,笔者在参与丹棱六部旧志的点校整理工作期间,曾认真地多次通读了丹棱六部旧志,发现在丹棱历版县志中,收录了不少南宋蒲江人魏了翁的诗作,但也发现旧志在收录与魏了翁有关的诗作上,存在着不少张冠李戴的错误。笔者认为认真研读魏了翁这些与丹棱有关的诗文,对丰富丹棱县地方文史,弥补县志记载中的阙失,定正县志记载中存在的错误,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一、关于《朝阳峰东阁》诗作者的正误
《朝阳峰东阁》
苏 轼
日落星稀露气香,烟消日出晓光凉。
天东扶木三千丈,一片丹心似许长。
此诗见载于乾隆版《丹棱县志》艺文志下巻之十一、光绪版《丹棱县志》艺文志巻之九、民国12年版《丹棱县志》卷七,诸本县志均将此诗归在宋代苏轼名下。
http://s2/bmiddle/001tnkOhzy7q3Iq5Iydb1&690
我在阅读南宋蒲江人魏了翁《鹤山长短句》时,见书中载有一首《鹧鸪天·次韵李参政壁朝阳阁建成》词,全词如下:
月落星稀露气香,烟销日出晓光凉。天东扶木三千丈,一片丹心似许长。 淇以北,洛之阳。买花移竹且迷藏。九重阊阖开黄道,未信低回两鬓霜。
该词是魏了翁按照老朋友丹棱人李参政壁的“朝阳阁落成”词韵所作的一首宽慰的老朋友词作。李参政壁,即李壁。李壁,别号雁湖居士,是南宋史学家李焘的儿子,曾任参知政事一职,故称。
据县志载朝阳峰东阁,亦称朝阳阁,位于县城西北龙鹄山东面的朝阳峰上,为南宋时李焘之子李壁所建。但县志载《朝阳峰东阁》诗作者为苏轼,这就令人难免心生疑窦。因为苏轼去世后几十年李壁才出生,朝阳峰东阁尚未修建,苏轼又从何作诗吟咏?所以,笔者认为县志若以此诗题将此诗收于苏轼名下,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笔者认为县志将此诗收于苏轼名下,有三种可能,一是为诸本县志确实误收此诗于苏轼名下;二是前四句确为苏轼所作,只是原诗题应是《朝阳峰》,而不是《朝阳峰东阁》罢了。三是《鹧鸪天·次韵李参政壁朝阳阁建成》,只不过是魏了翁在借苏轼诗作基础上写作成的一首词而已。古诗词中,借他人诗句而作诗填词另成新篇者, 可以说不胜枚举。但笔者查阅《苏轼诗集》却又并无此诗。因此,笔者认为县志辑载此诗于苏轼名下极为不妥。
二、关于《龙鹄山·西山有佳人》诗作者的正误
《龙鹄山》
李 焘
西山有佳人,惯踏山下路。
晨吟泽畔风,午睡岩前雨,
莫使儿辈觉,损我林壑趣。
http://s5/bmiddle/001tnkOhzy7q3J2yDKk04&690
此诗见载于乾隆版《丹棱县志》艺文志下巻之十一、光绪版《丹棱县志》艺文志巻之九、民国12年版《丹棱县志》卷七。诸本都将这首诗归入南宋丹棱人李焘名下,且在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的《全宋诗》及山东大学王承略、杨锦先《李焘诗文辑存》中,也将此诗归在李焘名下,但此诗实应为南宋人魏了翁所作。其依据是该诗在《钦定四库全书·鹤山集》卷二或宋刻本《鹤山先生大全集》卷九二中,已经明白收录。诗题为《次韵李参政湖上杂咏录寄龙鹤坟庐》,
全诗共十三首, 此诗是其中第五首。
http://s11/bmiddle/001tnkOhzy7q3J5xHmO9a&690
若照县志所载此诗作者为李焘,则诗中第一句“西山有佳人”就很难落实,诗中的“西山”作何理解?西山中的“佳人”又指的是谁?但是若认可此诗作者为蒲江人魏了翁所作,则“西山”便很好落实。龙鹄山位于蒲江西边,“西山”便是指龙鹄山。西山中的“佳人”,依据原诗题为《次韵李参政湖上杂咏录寄龙鹤坟庐》,则西山中的“佳人”,自然是指在龙鹄山中为其父李焘丁忧守制的李壁。
三、关于《黄香楼·黄云冉冉晓蒼蒼》诗作者的正误
《黄香楼》
李 塈
黄云冉冉晓蒼蒼,闲倚平湖只自香。
较似寒梅虽未至,依然风韵挟风霜。
http://s7/bmiddle/001tnkOhzy7q3HO7IUe96&690
此诗见载于乾隆版《丹棱县志》艺文志下巻之十一、光绪版《丹棱县志》艺文志巻之九,民国12年版、民国37年版《丹棱县志》卷七。在历版《丹棱县志》中均标明诗作者为李塈。李塈,字叔廑,眉州丹棱(令属四川)人。李焘三子,李壁之三兄。但此诗作者应为南宋蒲江人魏了翁。此诗原题为《李参政壁折赠黄香梅与八咏俱至,用韶以谢》(见《钦定四库全书·鹤山集》卷八),是魏了翁对李壁(李壁,字季章,号石林,又号雁湖居士,李焘第六子。)拆梅赠诗后的酬唱之作,共八首,此诗是其中的第一首。
http://s8/bmiddle/001tnkOhzy7q3JhAQFV07&690
四、关于《北园酌酒观鹤》诗作者的正误
《北园酌酒观鹤》
李 塈
静看瀺灂几游鳞,争似元裳缟袂春。
几度有书招不至,应惭侧趐傍他人。
http://s5/bmiddle/001tnkOhzy7q3JmS5SY34&690
此诗见载于乾隆版《丹棱县志》艺文志下巻之十一、光绪版《丹棱县志》艺文志巻之九、民国12年版《丹棱县志》卷七。诸本都将这首诗归入南宋丹棱人李塈名下。即使在《全宋诗》中,也将此诗归在李塈名下。然此诗的作者并不是李塈,而是南宋蒲江人魏了翁。在《钦定四库全书·鹤山集》卷八中, 已明白收录此诗。诗题为《李提刑李参政再和招鹤诗再用韵以谢》,全诗四首, 此诗是其中的第一首。诗题中的李提刑即是李塈,因李塈曾官夔州路提点刑狱,故有此称;李参政即是李塈之弟李壁。
五、关于《和前题》诗作者的正误
《和前题》
李 壁
仰看翔翮俯游鳞,物意落落各自春。
遥想沧浪五君子,长身玉立伴闲人。
http://a2.qpic.cn/psb?/V10NOh1r1i1Qzh/JgbiK8Y9dgK2k1LWpnuAh.Vm70jkJ3CcxR7Ft*acEUY!/b/dCEBAAAAAAAA&ek=1&kp=1&pt=0&bo=2AGJAgAAAAABEGU!&tl=3&su=0218919345&tm=1543798800&sce=0-12-12&rf=2-9
这首诗亦题为《和北园酌酒观鹤》,见载于乾隆版《丹棱县志》艺文志下巻之十一、光绪版《丹棱县志》艺文志巻之九、民国12年版《丹棱县志》卷七,诗作者为南宋李焘之子李壁。据乾隆版《丹棱县志》载李壁这首《和北园酌酒观鹤》诗,是李壁和其兄李塈《北园酌酒观鹤》诗而作。“前题”即其兄李塈《北园酌酒观鹤》诗。然此诗应为南宋人魏了翁所作, 并收在《钦定四库全书·鹤山集》卷八中, 诗题为《再和招鹤诗》, 全诗四首, 此诗是其中的一首。
http://a3.qpic.cn/psb?/V10NOh1r1i1Qzh/VUjGrou23Hmlhe74HI7BwokYdiKIodVq4e3q51P9R.4!/b/dBIAAAAAAAAA&ek=1&kp=1&pt=0&bo=ywLCAcsCwgEDEDU!&tl=1&su=0115154113&tm=1543798800&sce=0-12-12&rf=2-9
若照县志所载此诗作者为李壁,则诗中“沧浪五君子”
则无法落实。“沧浪”,即丹棱县城东的沧浪古堰,这里代指丹棱;而“五君子”则不知为哪“五君子”。而若将此诗作者归在魏了翁名下, 则“五君子”就很好理解,哪就是指当时在世的李垕﹑李塈﹑李塾﹑李壁﹑李埴五兄弟。
六、关于《南亭》诗作者的正误
《南亭》
范子长
花木精神面面繁,谁修亭馆在南原?
栗留枝上春风思,鶗鴃声中脱屐痕。
檐后梅樊兄及弟,槛前竹鹤子生孙。
我今犹是数旬客,遇意忻时即打门。
http://a1.qpic.cn/psb?/V10NOh1r1i1Qzh/CGqTKpfPSUy0dCjmU3h74DS4I.MqTxJX7ITVSsEa21Y!/b/dEAAAAAAAAAA&ek=1&kp=1&pt=0&bo=YwHtAWMB7QEDEDU!&tl=1&su=0235935441&tm=1543798800&sce=0-12-12&rf=2-9
这首诗见载于乾隆版《丹棱县志》艺文志下巻之十一、光绪版《丹棱县志》艺文志巻之九、民国12年版《丹棱县志》卷七。县志中将诗作者归在范子长名下。范子长,字少才,南宋时成都双流人。曾以进士官太学、以吏部郎知泸州、以殿撰知崇宁。据《宋元学案》卷七十二《二江诸儒学案》·《知州范双流先生子长、范先生子该》(合传)载,范子长与丹棱人李壁、蒲江人魏了翁友善。而此诗应为南宋人魏了翁所作,
收在《钦定四库全书·鹤山集》卷八中, 诗题为《题李彭州塈南亭》。
http://a4.qpic.cn/psb?/V10NOh1r1i1Qzh/uoyrysCMAx4V3.WJgMJSvefkhVDteJZVElQCxzT25Vo!/b/dBMAAAAAAAAA&ek=1&kp=1&pt=0&bo=ywLCAQAAAAABED0!&tl=3&su=0120523761&tm=1543798800&sce=0-12-12&rf=2-9
南亭,据县志载地址在县城南门山上,但又载南亭不知为何时由何人所建,但据宋刻本《鹤山先生大全集》卷八《题李彭州塈南亭》所言,南亭应为李塈所建,这就很好地弥补了县志记载中有关南亭为何时由何人所建的阙失。
七、关于《题樊汉炳墓》诗作者的正误
《题樊汉炳墓》
许 奕
高志峥嵘局九州,直从人里着仙筹。
青囊书在鬼神泣,黄绢词高冰雪羞。
槐里但知曾折角,兰台无复问长头。
玉棺夜入青云去,山是人非白鹤愁。
http://a2.qpic.cn/psb?/V10NOh1r1i1Qzh/39u1yhcNfy7pr2E6WPIPl1MpYH6K7n4iNu6bDtq9MJ8!/b/dBEAAAAAAAAA&ek=1&kp=1&pt=0&bo=YwHtAWMB7QEDEDU!&tl=1&su=056552705&tm=1543798800&sce=0-12-12&rf=2-9
此诗见载于乾隆版《丹棱县志》艺文志下巻之十一、光绪版《丹棱县志》艺文志巻之九、民国12年版《丹棱县志》卷七。县志载此诗作者为南宋人许奕。许奕,南宋简州平泉县干封镇甘泉乡(今四川简阳三岔湖畔董家梗乡)人。生于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70),卒于南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庆元五年,(1199)擢进士第。授签书剑南东川节度判官;历起居舍人。权礼部侍郎,后迁吏部侍郎兼权给事中,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
樊汉炳,据县志载:“樊汉炳,邑人。绍兴(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历官尚书,以才望显。许奕有诗题墓,所谓‘高志峥嵘局九州岛’也。著有《南宾志序》。樊汉炳墓,在县西三十里石牛山。民国时知事杨万成封其墓,并竖碑以志之。”
然此诗作并不是许奕,也不是为丹棱人樊汉炳所作的题墓诗。此诗的作者应为南宋人魏了翁,诗收在《钦定四库全书·鹤山集》卷九十二中, 诗题为《冯校书挽诗》,且在该诗第二句原为“直从人表着先筹。”而非“直从人里着仙筹。”
八、关于《题杨素墓》诗的正误
《题杨素墓》
魏了翁
追思初摄大夫事,得助堂前拜舅姑。
三十三年归梦枕,一生一死隔黄垆。
时危剩着人间我,境换遥怜向者吾。
伯兮叔兮今已矣,逝偕众季勉终图。
http://a2.qpic.cn/psb?/V10NOh1r1i1Qzh/xV80z5QBnaxJvHCExAMetNRNg0CqTieQQK96YX.voN0!/b/dCEBAAAAAAAA&ek=1&kp=1&pt=0&bo=zgGKAgAAAAABEHA!&tl=3&su=0239413921&tm=1543798800&sce=0-12-12&rf=2-9
此诗见载于乾隆版《丹棱县志》艺文志下巻之十一、光绪版《丹棱县志》艺文志巻之九、民国12年版《丹棱县志》卷二。因为丹棱历版县志均明载此诗的作者为南宋蒲江人魏了翁,并将此诗冠以《题杨素墓》收入县志,给人以丹棱人杨素与魏了翁为翁婿之误解,是极为不严谨的,因为此诗可以说与丹棱人杨素毫无关系。查阅《钦定四库全书·鹤山集》,全集中并无《题杨素墓》一诗。
据《蒲江县志·人物·魏了翁》载,魏了翁生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嘉泰二年(1202)24岁时,与资州提刑杨熹之女成婚。端平元年(1234)十月,魏了翁57岁时奉诏离开泸州准备赴京。路过资州时,为其岳父杨熹扫墓,作《过资州展外舅提刑杨大夫墓祝文》和《题外舅提刑杨大夫墓》诗(见《钦定四库全书·鹤山集》卷十二)。《蒲江县志·人物·魏了翁》中的有关记载和诗中涉及的时间、人物、事件都铁证无疑地证明此诗是写给他岳父杨熹,而不是写给丹棱人杨素的。因为南宋蒲江人魏了翁可以说跟北宋丹棱人杨素毫无丝毫关系。
http://a3.qpic.cn/psb?/V10NOh1r1i1Qzh/zK.2T0E0rW2VPIvRq5en0DzBQpXTRCkbkFR3eS5sWdw!/b/dEoAAAAAAAAA&ek=1&kp=1&pt=0&bo=ywLCAQAAAAABED0!&tl=3&su=0230425281&tm=1543798800&sce=0-12-12&rf=2-9
史志中关于的杨素生卒年代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对其孙杨炜(1093-1148)、南宋蒲江人魏了翁(1178-1237)两人的生卒年代却都有明确的记载。魏了翁出生时,杨素的孙子杨炜都作古三十年了。据此推断魏了翁至少与杨素相距已约百年之久了。说南宋人魏了翁是北宋人杨素的女婿可能吗?再说诗中前四句“追思初摄大夫事,得助堂前拜舅姑。三十三年归梦枕,一生一死隔黄垆。”时间、事件写得何等清楚!可以说没有哪一件与杨素会发生丝毫关联?
再则,李焘(1115-1184)为杨素之孙女婿,而魏了翁(1178-1237)与李焘之六子李壁(1157-1222)、七子李埴(1161-1238)为好友。说魏了翁是杨素之女婿,可能吗?另外,杨素本是一介布衣,从未入仕做过官,何曾做过提刑一职?所谓赠朝散大夫,也是死后因其子贵显而得的封赠罢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