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朋诗七律《中秋月》赏析

(2011-02-20 18:42:32)
标签:

君山

中秋月

诗人

可朋

洞庭湖

杂谈

分类: 诗词欣赏
     可朋诗七律《中秋月》赏析

           南山种豆翁

    登楼仍喜此宵晴,圆魄才观思便清。

    海面乍浮犹隐映,天心高挂最分明。

    片云想有神仙出,回野应无鬼魅形。

    曾向洞庭湖上看,君山半雾水初平。

              ―――《中秋月》全唐诗:卷888-4

   【题解】:可朋七律《中秋月》载《全唐诗》(巻888-4),《丹棱县志·光绪版》作佚名诗收载。这首诗具体写作时间不详,应是可朋游历洞庭湖期间作。

   【赏析】:

   “登楼仍喜此宵晴,圆魄才观思便清。” 首联描写中秋之夜登楼赏月时之心情。中秋佳节本是一个喜庆的节日,而中秋之夜的夜空又是那么的晴朗,更利于人们赏月。所以诗人说“登楼仍喜此宵晴,” “仍喜”,一词便把诗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表露无遗。第二句诗人紧接着描写自己登楼见月时瞬间的感受:“圆魄才观思便清。” “圆魄”:指月亮。南朝梁武帝《拟明月照高楼》诗:“圆魄当虚闼,清光流思延。” 唐张乔《对月》诗之一:“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这句的意思是说,自己登上楼来刚刚看见那轮初升的明月,自己的心绪便一下感到纯静而无一丝世俗的杂念和烦扰了。

   “海面乍浮犹隐映,天心高挂最分明。” 颔联写诗人眼中不同时分月亮的情景。“海面乍浮犹隐映,” “乍”:刚,起初。 “隐映”:隐隐地显现出。这句诗是描写一轮明月刚从水面升起时的情形,在宽阔遥远的水天交际处,一轮明月正冉冉升起来,本是夜晚时分又是水天交际处,必然是水雾茫茫,明月欲跃出水面时因飘渺的水雾遮掩,在诗人看来自然是时隐时显的了;“天心高挂最分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慢慢地升上了天空,这时的月亮也就显得更圆更明亮了。所以在诗人看来自然是“天心高挂最分明” 的了。这两句诗可见诗人观察之仔细。

   “片云想有神仙出,回野应无鬼魅形。” 颈联是写诗人赏月时的心理活动。“片云”:极少的云。唐杜甫《野老》诗:“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事傍琴台。”清王夫之《咏怀次韵》之二:“雷声偶逐片云起,轻碧无劳过雨凝。” “鬼魅”:即鬼怪。魅,传说中的山林里能勾引人的妖怪。 “片云想有神仙出,”诗人凭栏遥望夜空,看着夜空中那片片飘浮的云彩,忽然产生奇异的想象:在那茫茫夜空飘渺的云彩上一定会有传说中的神仙出没吧!“回野应无鬼魅形。” 第四句写诗人由遥望夜空转而低头环顾四野,诗人想在那模糊迷蒙的夜色中应该没有传说中的山林里的那些能勾引人的妖怪吧!诗人赏月时的心理活动可说是既奇特又十分的自然。
   “曾向洞庭湖上看,君山半雾水初平。” 尾联写诗人再次把视线转向湖面时的所见。“君山”:君山为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岛,位于岳阳市区西南方。君山原名湘山,又名洞庭山,洞庭君山,湖山等,即神仙洞府之意。传说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曾来这里,死后即为湘水女神屈原称之为“湘君”,故后人又把这座山叫“君山”。这时应当是深夜时分了,诗人把视线再次转向洞庭湖上,诗人远远地看见湖中大半君山被水雾缭绕着,这时湖面上是风平浪静,微波不兴,就象一面平滑的银镜。而君山自古以来便被视作神仙出没的地方,在这碧海一天明月当空的夜晚,就显得更加的神秘,令人暇想的了。

     可朋这首七律《中秋月》写得十分平实,一点也不晦涩难解。对赏月过程写得极有层次感,时而远眺、时而仰观、时而环视;既写了眼中之所见,又写出了心中之所想。随着诗人的笔触让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慨,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