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湾《次北固山下》赏析
(2010-10-06 18:01:13)
标签:
王湾洛阳《次北固山下》杂谈 |
分类: 诗词欣赏 |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题解】:
诗人在唐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曾游历江南。于岁末春初之季诗人在舟旅兼程返还故乡途中,泊舟京口(今镇江)北固山下拂晓启航的时候,触景生情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一千古名篇。
诗题作《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在北固山下。 “次”:旅行所居止之处所。此作“停宿”解。“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横插江中,三面临江,形势险固,因以为名。诗人泊舟北固山下拂晓启航时看到眼前潮平岸阔,残夜归雁壮美的景色,引发思乡之情,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五律《次北固山下》。全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次北固山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王湾这首诗《次北固山下》由于格调壮美,意境开阔,千百年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据说开元中,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上,“每示能文,令为楷式”。让人们学习。明代胡应麟认为诗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二句 “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是区别盛唐与初唐、中唐诗界限的标志(《诗薮》)。可见这首诗在唐诗中的地位和影响。
【赏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首联写诗人作客江南,于岁末春初之季正舟旅兼程返还故乡。
“客路”:客:旅客,客路,即旅途中的道路。“青山”:这里指北固山。“客路”在“青山”之“外”,是说其旅途道路之遥远。诗人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表明人在返乡旅途中,时而鞍马陆路、时而行舟水上,日夜兼程,并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其思家赶路的急切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首联诗意):迢迢的客路绵延在青青的北固山外,而此时我乘坐着船儿正行进在碧绿的江水中。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颔联写诗人伫立船头眼前所见江面上的景物。江面上是“潮平两岸阔”;行舟是“风正一帆悬”。
“潮平两岸阔”:“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宽阔了。由于春到江南,雪消雨降,因而江水上涨,与岸齐平了。既然江水高与岸平,那么严冬枯水季节高出江面的两岸自然就消失不见了,展现在船上人视野中两岸上的景物也尽现眼底,显得更加开阔了。
(颔联诗意):潮水上涨,高与岸平,船上人的视野也显得更加开阔了;和顺的江风轻轻地吹拂着,那船帆就象悬挂在江面上一样轻盈地向前划行。
颈联继续写诗人伫立船头眼前所见江面上的景物。远处是“海日生残夜”;近处是两岸“江春入旧年。”
“海日生残夜”,“海日”:从海上初升的红日。海,这里指长江。古诗中常以海指江。“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海日生残夜”,含有“江中日早”的意思。“江中”为什么“日早”?在“潮平两岸阔”一句中,诗人已作了暗示。长江下游,由于潮水上涨,江面宽阔,水天一线,恍若与大海相连。诗人行舟江上伫立船头,视野辽阔。所以,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东方与海水相接处冉冉升起时,诗人便能很远地望见。此处诗人用一“生”字,把红日初生之际的情形拟人化地表现出来,非常地贴切生动。
“江春入旧年。”“江春”:江上景物所表现出的春意。“旧年”:指即将过去的年头。这里指行将逝尽的残冬。“江春入旧年。”指残冬未尽,春之气息已到,点明节候已到初春。诗人用一“入”字形容春天的来临,非常生动。把春天到来势不可挡的气势形象地描绘出来。
诗人在“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句中,用“生”字和“入”字把自然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使诗意更十分地显得生动有趣。而且诗人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虽无意说理,但却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海日生于残夜,必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必将赶走严冬。诗人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在诗中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写景状物确实如明代胡应麟所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透过诗人诗句的描写,我们可以想见出这样的一幅清新宜人、鲜活生动的画面:在一个岁暮春初,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清晨,诗人孤舟扬帆,行舟江上。但见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江水两岸春意已澜;远望正见在水天相接处一轮红日正跃出水面冉冉升起。难怪开元中宰相张说要“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
(诗意):在残夜还未消退的时候,一轮红日,已从东方碧空与海水相接处生了出来。大地上那已显露出的浓浓春意也闯入那行将逝尽的残冬。
尾联写诗人因触景而生发出的思乡之情。
“乡书”:家信。这里指回乡的消息。“达”:告诉。这句的意思是:我回乡的消息从何处才能告诉家里的人呢?“归雁”:北归的大雁。“洛阳”:作者的家乡。诗人伫立舟头,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诗人头顶晴空,触动了诗人思乡的情愁。于是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大雁北归不是正要经过故乡洛阳吗?那就托北归的大雁捎个信吧: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故乡的亲人吧!尾联两句紧承前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诗意在清新明快中又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诗意):我这次回乡的消息从什么地方才能告诉家里的人呢?这时正好一群北归的大雁飞过头顶,它们不是正要经过洛阳的吗?那就托大雁捎个信吧: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把我即将归家的消息早点告诉我家里的亲人吧!
【意译】:
迢迢的客路绵延在青青的北固山外,
我乘坐着船儿正行进在碧绿的江水中。
潮水上涨高与岸平啊,
人的视野显得更加地开阔,
江面上和风吹拂,
那船帆就象悬挂在江面上一样轻盈地向前划行。
在残夜未消的时候,
红日从东方海水相接处生了出来。
在残冬尚未逝尽的时候,
江岸上显露出的浓浓春意已闯入人们的眼帘。
我回乡的消息怎样才能告诉家里的亲人啊?
烦劳你们北归的大雁,
在飞过洛阳的时候给我家人捎个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