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 今日良宴会》赏析

标签:
飙尘高论歌妓宴会秦筝京都杂谈 |
分类: 诗词欣赏 |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轗轲长苦辛。
【题解】:这是一首抒写游子客中饮酒赏曲,内心感慨的诗。诗写得很别致,主要叙写了主人公在宴会上赏听乐曲以及他对曲意的理解和感慨。用语质直浅近,然而质直中见婉曲,浅近中又寓意深远。
【赏析】:全诗十四句,可分作三层。
笫一层(1-4句),简括地描写了诗人对宴会的感受。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良宴会”:“良”, 作美好讲。“良宴会”,犹言美好热闹、菜肴丰盛的宴会。“难具陈”:“具”,备也。“陈”,述说。“难具陈”,犹言难以一一述说。首起两句便简括地描写了诗人对今天宴会的感受。首先诗人用一“良” 字对今日的宴会进行了评述。宴会的好与孬,一般说来主要体现在与宴之人是否为同道好友、桌上的酒和菜肴是否丰盛和味美,否则则不能称之为好。联系下文来看,参与今日宴会的人,应该都是一帮同为流落京都、仕宦失意、有着共同遭遇惺惺相惜的读书人;宴席上不仅有丰盛的美酒佳肴,而且还有娱兴佐酒“新声妙入神”的歌妓。因此,诗人对今日宴会的感受是认为今日与宴带给他的欢乐确实是太多了,以致于难也一一地述说。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筝”:是拨弦乐器,战国时已流行于秦地,故又称“秦筝”。“奋逸响”: “奋”,作振动、发出讲。“逸响”,不同凡俗的音响。“新声”:即指当时最时尚流行的曲调或歌谣。“妙入神”: 形容乐调旋律达到高度的完美调和。三、四句着重描写席间弹唱娱兴的美妙。由于宴会中的乐事太多,难以一-述说;因此,诗人仅就宴会中歌妓佐酒娱兴的弹唱来说。歌妓弹奏的乐器是秦筝,秦筝风格细腻,委婉中多悲怨;慷慨急楚,激越中有抒情。弹奏的曲子或歌谣是时下最时尚最流行的“新声”。从“奋逸响”、“妙入神”这些评语可以看出,在诗人看来歌妓的弹奏和演唱一方面是倾注了她满腔的感情;一方面歌妓弹奏演唱的技艺也是十分的高超、美妙和感人的;而且歌妓美妙的弹奏演唱也应该是引起了与宴之人心中强烈的共鸣了的,与宴的听曲者故而人人也应该是沉醉于其中了的。
第二层(5-8句),写座中令德者阐发曲中真意,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令德”:“令”,善也。“令德”,历来对它有多种解读。在《五臣注文选》中吕延济的注解说: “令德谓妙歌者。”他的意思是,“令德”指的是那个唱歌的人。也有人认为,“令德” 指的就是人生中一种美好的理想和德行。所谓“令德唱高言”,是采用倒装的句法,把受事的宾语“令德”放到动词前边去了,因此应作 “唱令德高言”来理解。笔者认为这里的所谓“令德”者,即指在音乐方面很有造诣的德高望重之人。“唱”,古作“倡”,这里泛用于言谈。“唱高言”:犹言发表高论。“真”:谓曲中蕴涵的真意。五、六句写有位座中在音乐方面很有造诣的德高望重的长者听曲后发表高论,阐述了他对赏听乐曲的理解---赏听乐曲知音的人不仅要会欣赏乐曲那悦耳的美妙声音,而且还能体会出美妙乐曲中所蕴涵的真意来。令德者发表了一番什么样的关于乐曲所蕴涵真意的高论呢?与座之人听了这番关于乐曲所蕴涵的真意的高论后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下面诗人首先是描写与座之人听了令德者这番关于乐曲所蕴涵的真意的高论后的反应,然用在诗的最后六句详细的叙写了令德者高论的具体内容。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七、八句是描写诗人以及在座与宴的人对令德者所发议论、感慨的反应和看法。认为令德者的议论、感慨为人人心中所有,只是这种感慨大家却都埋在心中没有或不能准确地把它说出来罢了。显然可见,今日与宴之人应该是与诗人一样,都是一群有着同样流落京都、仕宦失意遭遇的人,正因为有着这样的一番共同遭遇,所以他们才能在听令德者对曲意理解的一番高论后产生共鸣,才能认为他说出了他们心中想说而又无法准确地说出来的话!
第三层(9-14句),写令德者听曲后所阐发的高论的具体内容。抒发了他们在宴会上赏听乐曲后对乐曲蕴涵真意的理解和感慨。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奄忽(yǎnhū)”:急遽(jù)也。“飙(biāo)尘”:指狂风里被卷起来的尘土。用飙尘来比喻人生,有双重涵意。飙风旋起旋止,喻其短促;被飙风卷起的尘土,旋聚旋散,喻其空虚。九、十两句极言人生之短促和空虚。人生一世就象寄住旅舍一样,是非常的短促的;短促得来就象狂风中卷起的尘土一样。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何不”:为什么?语气反诘。“策高足”:策,鞭策。高足,良马的代称。“策高足”,就是捷足先得的意思。“据要路津”: “据”,占据。“要”,显要、重要。“路”,路口。“津”,渡口。“据要路津”,是说占住重要、或显要的位置。十一、十二两句用反诘的语气,强调人生既然那么地短暂和空虚,那么人们为什么不赶快去想尽千方百计采用一切手段,去捷足先登,占据高官显要的位置呢?
“无为守贫贱,轗轲(kǎn kē)长苦辛”。“无为”: “无”,通作毋。“为”,语助词。“无为”, 即当“不要”讲。“轗轲”:亦作“坎坷”。本义为车行不利,引申作人的不得志,遭遇的不幸讲。结尾十三、十四两句,用劝诫的语气告诫人们千万不要死守贫贱,一辈子都遭受坎坷过着辛苦劳累的生活呢!
这首诗写得很别致。全诗十四句犹如一气哈成。所说的内容十分质直浅近,不过是在宴会上听曲以及他对曲意的理解而已。然而细读全诗,便发现质直中见婉曲,浅近中寓深远。
全诗的重点是诗的最后六句,表面上看这六句诗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与空虚的感慨和对富贵功名的图谋和追求。因而有人据此评析此诗是太过庸俗直露,认为是“鄙之尤”(王国维语),其实不然。实质上这几句诗正反映了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政治腐败、门阀势族横行中出生于中下层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人生苦短宛若飙尘,是动乱时代人生共同的悲哀;策高足据要津图谋功名富贵,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共同愿望和追求。然而这个愿望和追求对处于东汉末年中出生于中下层知识分子来说,却是永远无法实现的一个梦想。因为当时社会动乱、政治腐败,门阀豪族卖官鬻爵,中下层知识分子希望进入仕途,搏得功名富贵是非常的困难。诗人这样写,无非是愤激不平之余下所聊作的一番快语罢了。因而细读全诗,我们可以体味出,今日所谓的“欢乐难俱陈”的“良宴会”,只不过是一群郁郁不得志、贫贱而长苦辛的知识分子,凑在一起寻求暂时的刺激和欢乐罢了。
【译文】
今天的宴会真是美极了啊,
欢乐的场面简直说不完。
弹奏秦筝发出的声调是多么的飘逸啊,
把这时下最流行的乐曲弹唱得真是出神入化!
座中那位德高望重的人听了发表高论啊:
聆听乐曲就是要能倾听出其中蕴涵的真意!
他的高论真是说出了大家心中共同心愿啊,
虽然是谁都知道却不能准确地把它说出来。
人生一世就像寄住旅舍一样啊,
刹那间便犹如尘土被那疾风吹散。
为什么不想办法捷足先登啊,
去抢先占踞那些高官要位!
人的一生千万不要死守贫贱啊,
一辈子忧愁坎坷辛苦地煎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