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赏析

南山种豆翁 2009.9.12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题解】:这是一首描写思妇折芳寄远思怀游子的诗。它和《涉江采芙蓉》在内容上大致相同,都是折芳寄远。所不同的是折芳寄远的主角,一为游子,一为思妇。
【赏析】: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描写在春天的庭院里,女主人公攀折花枝,想把它送给自已所思念的亲人。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奇树”:即奇异美丽的树。“华”:同“花”。“滋”:繁茂之意。首起两句是对思妇居处环境景物的描写。春天来了,庭院中一棵奇异珍贵美丽的花树,在雨水阳光的滋润下生长得花繁叶茂,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荣”:这里与上句的“华”同义。古代“荣”和“华”意义上是有分别的。木本植物开的花称之为“华”;草本植物开的花称之为“荣”。但有时在实际运用上也可通用。在这首诗中“华”、“荣”并用,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这两句主要描写女主人看见庭院中美丽的花树,引发对远客他乡的游子的思念,于是折下一枝花开最盛最美的花枝,想送给自已日夜思念的亲人。
古代妇女大多长年生活在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之中,平淡、寂寞寡于变化。因而她们对时令节序、居处环境这类的变化非常敏感。这些变化往往会引发她们思绪情怀的变化。诗中的女主人公,看见庭院中美丽的花树,一时触动了她思念亲人的情怀,于是引发了折花送人的想法和行为。女主人这一动作,充分表现了她对游子思念之情之深之切。
后四句为第二层。描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感慨。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致”:送诣。意思是路远而无人为之送达。“馨香盈怀袖”句,是承前对首句“庭中有奇树”的具体描写。这株花树果然非同寻常,女主人刚攀折一枝在手,便顿时感到花的芳香充盈浸染了自已的衣襟和衣袖。花是这样的美丽和珍贵,但遗憾的是自已所思念的人与自已相距是太遥远了,是根本无法送到亲人手中的。
如果说女主人公她“攀条折其荣”,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的行动,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自已思念的亲人手中,可以说这一残酷的现实给予了痴情的女主人公无情的一击。我们可以想象,此时诗中的女主人公只能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盈怀袖而无可奈何。这是一幅多么令人伤感的画面啊!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此物”:代指“奇树”。“贵”:一作“贡”,献的意思。最后两句是写女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感慨,点明全诗的主旨。诗句的大意是说:“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庭院中这种奇树及其所开的珍奇美丽的花,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最后,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诗人是借女主人公之口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本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送达,反而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之情更加无法解脱。
全诗在写法上,平铺直叙,由树到花,由花到人,最后点明主题,揭示出深闺思妇内心绵绵悠长的忧愁哀怨。陆时雍在其《古诗镜》中评《古诗十九首》说它“深衷浅貌,语短情长”。而其中这首诗确是最典型的一篇。
【译文】:
庭院中那株奇美的花树啊,
绿叶下开满着繁茂的花朵。
我举手折下一支开得最好看的花枝啊,
要把它送给我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儿的芳香充盈浸染着我的衣袖啊!
可是天遥地远,我又怎能将它送达!
唉!这花又有什么值得珍贵的啊!
只不过离别太久想借花表达我的怀念之情罢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