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叠音词判定之浅见

(2008-08-20 16:32:47)
标签:

叠音词

单纯词

合成词

语素

构词方式

教坛拾萃

分类: 教坛拾萃

叠音词判定之浅见

 

南山种豆翁(1990.3)

 

     叠音词是由一个音节相叠构成的词。关于这类词是单纯词还是合成词,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汉语知识·词的构成—单纯词和合成词》一节中,将它判定为由一个单音节语素重叠起来构成的重叠式的合成词。并列举了以下叠音词为例:

     星星、宝宝、娃娃、哥哥、爷爷

     暗暗、往往、纷纷、茫茫、草草

     我认为教材对叠音词构词方面的判定是欠妥的,容易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理解掌握带来困难和误解。

     首先,关于叠音词的构词方式,本身就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历来各家说法不一。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把叠音词视其内部组合情况分作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初中语文教材中则把“往往、纷纷”判定为是重叠式的合成词,而由张松林编写的《现代汉语语法表解》一书中却把它们判定为单纯词。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汉语知识》是按新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编写的。教学语法除了强调科学性外,更要强调实用性和可接受性。因此,我认为把这样有争议的知识内容编进教材是不妥当的。

     其次,据教材列举的观点看,叠音词只要能再切分成两个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就应该视作两个语素,判作是重叠式的合成词。这同样是欠妥的。

     教材中只把叠音词判作是合成词一类,在本册《汉语知识·最小的语言单位—语素》及《汉语知识·词的合成—单纯词和合成词》两节中都没有涉及叠音词作单纯词的内容。这就在客观上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似乎叠音词都属于重叠式的合成词。可是实际上并非如此。例如:

     猩猩、狒狒、姥姥、饽饽、孜孜

     淙淙、冉冉、袅袅、莘莘、芊芊

     构成这类叠音词的单个音节自身没有意义,既不能单用,也不能与其他音节组合成词,只有重叠之后才能表示一个意义。这类叠音词按语素的定义来看,只能看作是一个语素,其构词方式也只能判定为单纯词。

     另外,还有一些叠音词照教材的观点来分析,应当判定为重叠式的合成词,而实际上仍然是单纯词。例如:

     熊熊、太太、奄奄、比比、漫漫

     蒙蒙、落落、漠漠、统统

     这类叠音词都好象能再分为两个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能单用,也能与别的音节组合成词。实际上这类叠音词却不是合成词。因为,这些叠音词的单个音节自身虽然能单用或能与别的音节组合成词,但重叠后,便产生了一个新的意义。而这个新的意义却又与原音节意义之间毫无联系。一旦分开,便又失去了相叠后所表达的意义了。如:“熊熊”,这个叠音词表示火光很旺盛的样子。但构成这叠音词的单个音节“熊”,意思却是指哺乳动物的一种。这个音节能单用,也能与别的音节组合成词。但单用时便失去了相叠后所表示的意义了。这类叠音词按语素的定义,也只能看作是一个语素,其构词方式也只能判定为单纯词。

因此,我们说教材对叠音词构词方式的判定是不严密的。

     第三,即使照教材的观点来分析象声的叠音词,也容易造成困难。

     例如:哗哗、轰轰、当当、嘶嘶……

     这类叠音词,都是摹拟声音的象声词。而象声词,任何一本语法书上都明确地把它判定为单纯词。但是,如果按照教材的观点来分析这类象声的叠音词,却会使人陷于两难的矛盾境地。因为这类叠音词,同样可以再切分成两个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如“哗哗”,可以切分为“哗”,它可以单用,重叠后,它除了保留了原有语素意义之外,同时还增添了表示声音延续不断的附加意义,所以,按教材观点,应该判定为重叠式的合成词。但这类叠音词既然是象声词,那么,无疑就应该判定为单纯词。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处理?确实令人头痛。

     综上所述,我认为对这样有争议的,在教学中又容易给教师教学带来困难、学生学习理解掌握带来麻烦的知识内容不应该编入教材。如果不能回避,那么,最好是根据初中学生学习语法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接受性的特点,从教学实际出发,可以把叠音词统统判定为单纯词,这样既有利于教师教学,又有利于学生理解。

 

 

             (注:刊登于《乐山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2、3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