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事业梦想旅游柳文洙济南市龙洞景区苍朴遒劲文化 |
分类: 我的文章 |
凉风习习;深秋,红叶满山;层林尽染,无愧为游览圣地,有“历下山之最胜者”之美称。
代碑刻。观赏“济南八景”之一的“锦屏春晓”岩窟之后,仰望其上,锦屏岩石壁居中又四
个苍朴遒劲、气势雄伟的行楷刻字“璧立千仞”,这是晚清济南名士柳文洙留下的墨迹。
光十九年举人,学行修明,曾主办学堂育济南才子多人。文洙少年时受其兄影响,习硬弓刀
石,精击剑、骑射、火器、水泅诸技,少负奇气,扶弱抑强,有侠士风度。后其兄守齐河阵
亡,其母受此打击,遂教文洙弃武戏文。柳文洙自幼天资聪明,才思敏捷,因习武荒废学业,
受之母训,加之街里指脊议论,十九岁时疚心泣悔,愤然笃学。他曾拜济南宿儒徐玉年先生
为师,治四经五书,攻诗词文赋,潜心书艺,废寝忘食。其后果然文采兀露,才华横溢,以
诗书画闻名于世。柳文洙与山东才子郭翊(清同治十二年山东乡试解元,光绪六年进士及第,
遗有诗集《大风楼诗钞》)交往甚密。两人谈古论今,互有抗论,互相摧崇,引为知己。二
才子同为济南府西公界肖宅之乘龙快婿。
自修攻读,教学乡长,学力渐臻深厚。清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科乡试中季元(举人第三名
),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礼部会试中进士出身。秀才、举人、进士连中三考。其后出任四
川,仕途生涯十余年,由七品知县提为五品都员。
在乡村,目睹农民贫穷苦难的生活,思想深有感触。在其任职期间,秉公办事,廉洁为官,深受
当地人民的爱戴。初以候知县任四川办理盐务和治理荒灾,他忠于职守,深入灾区未见慰荐抚循.
后接任四川开县知县,政绩卓然。旋又调任岳池县,因其地偏僻,社会秩序混乱,他上任后严明
法纪,整顿治安,并甩兵勇亲擒盗首,为民除患。不到半年功夫,下取秩序井然。而知天命之年,他目睹晚清朝纲混乱,厌恶官场和仕途生涯,自吟:“苦悔拖青绶,归隐谢衣冠”,遂辞官还乡,由于为官清正廉明,四川当地百姓闻知,十分留恋,纷纷携万民匾、万民旗、万民伞挥泪送行。
沿途十几里送别百姓连绵不断,情景十分动人壮观。
钓鱼船,直上层霄到岱巅。逸兴豪情拦不住,灵岩深处访神仙”。七绝一首,世人对齐鲁锦绣山
川的无限热爱,流连忘返之逸兴豪情跃然纸上。其诗韵律严整,即兴而作,诗风清淡自然,豪放
飘逸,洒脱质朴。诗作曾久口士林,享有盛誉,广为流传,有名噪一时的“济南柳十三”(排行
十三)之称。
出新,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著有《小仁在堂诗律诗》、《如筌诗文》、《鱼筌试律诗》、《晚学
斋古文诗》、《悔蹉跎斋诗稿》、《悔蹉跎斋诗帖诗》等诗集。可惜随岁月变迁,特别是遭十年
浩劫,大部分遗作已散失、被焚毁,洵为遗憾。
摧之《颜氏家训》严教子女,将“子厚文章;侍中家法”书为楹联,约束鞭策子女。他总结前人
教子经验,视家庭金银财产为负担,深刻尖锐地指出:“家存万贯,难以育贤”。晚年,他资助
慈院,救济贫民,出资赞助学堂,提倡社会办学。此外,还出资修复济南名胜古迹,将十余年俸
禄积蓄,大部分用于社会,以“不为子女留后患”。在家庭中,他主张男女平等,无论子女一律
对待,提倡女孩子也要读书,曾预言未来“男女必同”,还亲自带女眷游明湖、登历山、下饭庄。当时,他的这些言语和行动,对于一个封建社会读四书五经的士大夫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远见
卓识之举。
淡干湿,相辅相成,潇洒俊健,遒劲古朴,可谓“点画信手烦推求”,“长短肥瘦各有态”。其
书法既含二王韵意,又有东坡遗风。其画,善竹兰、山水、颇有文人气。齐鲁历届古代书画展,
皆有其作品,并列为山东暨济南文博馆收藏的文化艺术品。
突出贡献。光绪二十年(1894),他出资修复开元寺,并在大佛山南崖壁下题刻了“秋棠池”三个
气隽韵秀,遒媚劲健的行书大字,以作为他早年在此教书、攻读、中举之纪念。更为突出的是,
继佛慧山题刻后,时隔两年,又不惜重金在龙洞景区修建了“壁立千仞”这一古迹。走进锦屏
岩,举目仰视,岩壁高数十丈,陡峭如削,拔地耸天。题刻每字约二米见方,仅“千”字一横
划,可使一成人仰卧且不达边缘。建这样的石刻,当时施工确实难度较大,需现在岩壁下搭乘
数曾梯架,将突兀不平的壁岩修整、磨平、然后放样镌刻。为使题刻工整,他每日必视临时工
现场,与工匠一起餐风饮露,历时数月,终使摩崖刻石顺利完成。
门宗耀2007年书于济南
前一篇:篆书书法欣赏-----(19)
后一篇:小贴士 :地震中逃生十大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