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引用】唐三彩的鉴定(8)-银斑

标签:
转载 |
银斑,顾名思义,就是银色的斑点。高古瓷器表面的银斑,一旦出现,往往不是斑斑驳驳的一点一点,而是一片一片,甚至整个釉面都会罩上一层白色的银光,因此,我们也可以将整体的银斑称之为“银衣”。
请读者观赏图的东汉绿釉彩鸭,
白色的一层银衣,罩在鸭身,泛出晶晶闪光,使这件高古的鸭子呈现一种神秘的色彩,谁不喜欢这样的高古艺术品?请读者记住这样的银衣,这是高古陶瓷特有的现象,也是我们鉴别真假的有效标志。
这们的银衣,犹如鱼鳞,掩盖了彩陶本身绚丽的色彩,有的收藏家,并不喜欢这种银衣,因而常常把银衣擦去,或者用清水洗去,或者用酒精棉花擦干净,如果用消毒清洁剂之类的化学物质浸泡,那会损坏唐三彩的釉面。图6——21的唐三彩执壶表面,就是清水洗过的唐代艺术品,它原本表面全是一层银光闪闪的外衣,看不出里面的釉彩,收藏者反复清洗后,绝大部分已经露出亮丽的色彩,但还是留有不少银斑。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洗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以下的现象,清水擦过后,表面的银斑似乎已经擦掉,但水分被干燥的胎体吸干后,又露出白色闪光的银斑,反复多次,银斑还会顽强地显现出来,这是真品唐三彩特有的现象,也很值得我们来研究这个现象。
唐三彩为什么会出现银斑现象呢?我们先来看看李知宴、张福康和李固植等先生的研究。
表6——1唐代低温釉的化学组成(略)
表6——2三彩釉的化学组成(略)
李知宴和张福康先生对巩县小黄冶和陕西唐墓出土的唐三彩釉作了化学测试,他们发现,这些釉的氧化铅(PbO)含量都在50%左右,其中最高的是陕西唐墓出土的三彩绿釉,其氧化铅含量为59.51%,最低的陕西唐墓出土的三彩褐黄釉,其氧化铅含量也有41.61%。
无独有偶,李固植等先生的分析也答出了相似的结论,我们从表 的三彩釉化学组成中见到,陕西古代绿釉中氧化铅的含量高达79.63%,最低的也有37.91%,这是河南古代黄釉中的氧化铅含量。
这样的科学测试明确告诉我们,唐三彩釉是一种高铅含量的化学组成。
加入氧化铅是用作助熔剂,以便施釉过程中釉面的流畅清沏,唐三彩釉面的莹润自然与氧化铅作为助熔剂不无关系。但是,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大师没有想到的是,较大的氧化含量,使千百年以后的唐三彩表面蒙上了一层白色银斑,这是氧化铅在作祟,它被蒙在釉层中千百年,极想出来透透气,慢慢地,慢慢地,这些铅釉的离子逸出釉层,浮在釉面,逐渐形成银斑,进而扩展成银衣。所以,所谓的“银斑”,实质上是唐三彩的“返铅”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