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假正经 |
关键字:文学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著)。意境是文学作品的高级形态之一,它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文无穷的三大基本特征。
(一)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许多诗歌作品当中,常见的一种变现手法,作者往往激情于景或者寓景于情,总之,情景交融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表现手段,将作者内心的抽象的思想感情理性化的寄于实景,并产生出篇篇佳作。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什么是情景交融,我觉得王国维的“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的高度概括再恰当不过。下面就结合具体实例来谈谈什么是情景交融: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是《西厢记》长亭送别当中的一段,作者为了表现催生与张颍的爱情高度,突出“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的思想主题,不惜重墨来借秋风萧瑟之景致来描写别离之凄苦。同样,像以往的古人一样,作者也不一例外的在描写秋景的过程当中继承了“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感伤写作观,并且在此之上,再次结合实景发挥自己的主观臆想。“碧云,黄花,西风,大雁,霜林”这些在常人眼中毫不起眼的景致却在作者笔下染上了一份不同寻常的感情色彩。秋风瑟瑟碧蓝澄澈的天空中飘着几多白云,吹落得菊花飘散满地,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而变红。在这里,作者特别强调出枫林变红的原因:是离人泪染红的,并且“总是离人泪”。在这里作者并没有说枫林是经霜而变红的,而是独具匠心,这更将这秋景染上了“人情”。寥寥几句,情感突出,意境绝佳,堪称经典。
(二)虚实相生
虚与实这对哲学上的矛盾在艺术上,体现的酣畅淋漓,比如说建筑、绘画、舞蹈等方面的体现,虚实相生在文学作品方面的体现更是有着独特的神韵,通过虚实相生,作家们把创作出来的作品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现给所阅者的面前,从而达到作者创作作品的目的。
虚实相生,是说意境是由虚境和实境构成,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实境是虚境的基础,虚境体现着实境创作德意向和目的,在意境的结构中处于灵魂合同帅的地位。虚境是通过实境体现出来的,实景是艺术的表达重心。
就像齐白石老先生画的虾一样,只是一对虾,就能让我们感觉到满眼碧波,纸上别无他物,确实那么的有灵韵。在我国古典诗歌当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下面,我就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来谈谈文学作品中是怎样产生齐白石老先生的“对虾”效果的: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实写作者和童子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却省略了,隐者的相貌也没有介绍,但是,我们这些读者却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答案,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以实写虚的手法,运用白描的手法写景叙事,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
(三)韵味无穷
韵味无穷作为意境的审美特征,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多层次和文学本文意蕴的多层面。
例如陶渊明的《饮酒》中这样写道: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表达出诗人欲饮田园的理性意图。然而,这种意图却不是由某种哲学推理方式展现出来的,而是通过活生生的形象描绘实现的。这里面韵味就是无穷的。作者虽然归隐,但仍是心系百姓和国家,作者的归因并不是住在偏僻的岩穴之中,而是“结庐在人境”。短短的五个字就把作者的浩然之气展现给读者。现实与理想,黑暗与光明,感伤与痛苦,古往今来的读者哪个感说尽其中的韵味呢?
参考文献:《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