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类重点人将会增加收入
(2016-10-25 07:19:12)
标签:
收入
七类人
规则
劳动
|
分类:
经济与法
|
昨天网络上吵翻了天,说12万年收入属于高收入要进一步提高税负。随后财政部以及一些专家辟谣说,这一说法没有根据。但更多的人不太理会政府和专家的话,还在喋喋不休的讨论。
认真研读了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没有发现对12万高收入群体的说法。
增加收入,鼓励人民依靠自身努力和智慧创造财富,并享受发展红利,这是这个文件制定的目的。如何实现呢?坚持四个原则:
坚持多种激励方式相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用,综合运用增加薪资报酬、强化权利保护、优化评优奖励、提升职业技能、增进社会认同等多种激励手段,调动不同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将激励与考核挂钩。
坚持多条增收渠道相结合。多管齐下,不断拓展居民增收渠道,努力提高工资性、经营性收入,合理提高转移性收入,有效保护股权、债权、物权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财产权益,着力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坚持促增收与降成本相结合。有效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等劳动用工成本和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成本,助力各类市场主体轻装上阵,增加就业吸纳能力,切实将居民收入提高建立在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综合成本降低的基础上。
坚持鼓励创收致富与缩小收入差距相结合。在初次分配中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创收致富,同时完善税收、社会保障等再分配调节手段,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效抑制通过非市场因素获利,不断缩小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
坚持积极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结合。在集中更多财力保障民生的同时,综合考虑国情、发展阶段、经济周期等因素,制定财力支撑可持续、社会预期可把握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不吊胃口、不养懒汉,切实将福利水平提高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创造活力,增强居民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
增加收入不是撒胡椒面,而要精准,要重点提高七类人的收入,增加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技能人才;(2)新型职业农民;(3)科研人员;(4)小微创业者;(5)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基层干部队伍;(7)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从这七类人中可以看出就是要落实勤劳致富、智慧致富的原则。
为保障群众增收的落实,实施六大支撑计划: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并重,完善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以就业促进、技能提升、托底保障、增加财产性收入、收入分配秩序规范、收入监测为重点,制定综合配套政策,为实现城乡居民增收提供服务支撑、能力支撑和技术支撑。
希望遵守规则,依靠自身劳动和智慧的人多增加收入,享受改革带来的好处。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