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1日,通州区人民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在主楼签署教育文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
我参与了这件事,感到很高兴。2013年初,领导让我与北京师范大学国内合作办公室取得联系,那时我还在迷茫中,根本不知道如何开始沟通。领导的再三过问,只能迎着头皮去联系。母校的老师倒是很热情,上半年只是在电话中进行了沟通。下半年,王秀东主任从加拿大学习回来,抓紧了节奏,与北师大进行沟通,一同去北师大了四次,每一次工作都有新的进展。
第一次,初步达成协议。第二次去邀请他们来通州,第三次初步确定了3月中旬签约,第四次是在4月17日下午,最后敲定4月21日的签约议程。每一次对我来说都是很好的锻炼,都让我学习了很多的东西:
第一、只要抱着对事业的追求,什么困难都可能克服。
第二、做事需要多沟通,尤其是当面沟通很有必要。
第三、做事要有恒心,不能有放弃的一丝念头,只要有一点希望就勇敢地做,要敢于担当。
第四、做事要考虑周全,特别是一些细节问题,一定要认真,认真对待他人的感受。
第五、做事要多思考、早谋划,不能拖延,该决定的时候要果断,今日事一定今日毕。
董奇校长和岳鹏区长在签约时都发表了精彩的致辞,抽个时间根据录音整理一下。
自己在在拍摄照片的时候选择的角度不够好,拍摄技巧还需要训练。有些重要的历史时刻,不会留给你充足的时间准备,就需要平时的积累与经验,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通州区人民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署教育文化合作框架协议,在通州电视台、通州时讯、北京日报、千龙网、人民网等媒体上都有报道。比较几家的报道内容,各有侧重,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我自己也撰写一篇新闻稿,供大家批评:
2014年4月21日上午,在北京师范大学主楼,通州区人民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正式签署教育文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遵循“教育切入,以点带面,项目推动,逐步实施”的原则,充分发挥通州区在资源、政策、创新发展等方面的优势和北师大在科教、人才、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优势,开展战略合作。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在致辞中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悠久历史和学科实力,提出大学教育要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首先要服务好北京。双方的合作是探索大学支持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发挥好大学优质资源服务好城市副中心建设的作用。通州区人民政府区长岳鹏在致辞中介绍了通州发展的历史与运河文明以及通州未来的发展愿景,提出了城市副中心的建设需要人才,需要智力支持,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合作是双赢的,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共同发展。
双方领导致辞后,岳鹏区长代表通州区人民政府,董奇校长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签署了教育文化合作框架协议。
随后通州区李亚兰副区长与北京师范大学曹卫东副校长代表双方签署了教育领域合作的子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密切合作,全面提高通州区教育质量,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促进北京师范大学利用教育科研成果服务区域教育发展,提升北师大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双方本着务实互利、友好协商的原则,正式启动了教育领域的合作项目,主要有北京城市副中心背景下的通州教育发展规划及实施项目、以第三中学、贡院小学为基地的品牌学校创建和校长专业成长项目、合作共建“北京师范大学通州教育培训基地”项目、开展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校长和教师专项培训项目等。
在签约仪式上,岳鹏区长代表通州区人民政府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教授颁发了通州区人民政府教育顾问的聘书。通州区教委主任张绍武与北京师范大学国内合作办公室主任屈浩共同为“北京师范大学通州培训教育基地”揭牌。签约仪式完成后,领导们还参观了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和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