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时刻,我是幸运的,在晨报老廖的博客上看到了北京十五中校长邰亚臣辞去校长职位前往美国攻读教育哲学博士学位的消息,我很好奇也很佩服。开始在网上搜关于邰亚臣校长的有关材料和关于他的告别演说,在人人网上搜到他的主页,日志的最后一篇就是他6月3日在2013年高三毕业典礼致词暨告别演说。
佩服他的努力,作为非京人员在35岁时荣升十五中校长,在40岁时放下一切,远赴美国读书。佩服他的才情,讲话稿没有官话套话,有的是教育的情怀。我只能真心地说一句:谢谢师兄,您给了我很多的勇气,虽然无缘与您会面,但您是我学习的榜样。我相信,北京少了一位好校长,但中国会多一位教育家。今晚学习您的告别演讲,明天就在华东师范大学购买您的《教育让人生更美好》,继续向您学习,与您对话。
2013年高三毕业典礼致词暨告别演说
邰亚臣(北京十五中校长)
2013、6、3
亲爱的孩子们:
这是最后一次向你们讲话,用这种亲爱的方式,我估计也是你们生命历程中,被别人这样称呼的最后一次了,因为到下一个人生节点-大学毕业的时候,你们已不可能再被呼唤为孩子,那时你们将是整装待发的斗士即将冲入生活的战场。所以,此时此刻,我们正同时经历着幸福和悲伤!
我几乎可以这样讲,和青春相遇是我们这辈子做过最灿烂的事!其实青春不是指生理年龄,而是人的精神状态,都从年少走来,但不是所有的人都遇到过它,虽然现在致青春已经成为一个标志性的时髦词语,但无论是致敬还是怀念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没有纯真与正直的遇见,青春就只是一个好看的标签而已。那青春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今天我不会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因为我也无法确切表达,那是一种隐约的感觉,早已融化在我们的生命中,我试着做一个描述吧!还有什么比青春更敏感?正在经历时并不知道,但你一旦开始察觉到它的存在的时候,它就已经开始和你渐行渐远了,如同今日的仪式结束之后,当你们拿着毕业证书和纪念册以及离别的玫瑰、穿过鲜花装饰的光明之门、走出这个已经显现破旧的礼堂,少年时光就已悄然逝去了……青春是一场毫无准备的演出,即便打起精神,同样也是猝不及防。所以你不必为曾经没有做好很多事情而懊悔,再也没有比那种如果我能做好哪些事情,就能怎样的假设更愚蠢的事情了。总之,你不能对青春挖空心思,因为你有多少非分之想都没有用,它从来不按照你苦心经营的完美剧情来演绎,它总有些意想不到,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遇见的才是青春,规划、营造的那是影视作品。在我看来,遇见简直是一种接近完美的一种人生状态,没有预设,更没有野心,完全遵循一种自然的方式,让本性自在的流淌!从根本上讲,人生其实都是一场遇见,当男人遇见女人,当老师遇见学生,甚至当父母遇见自己的孩子。遇见青春其实就是每个人去遇见自己,最初先是发现,然后会慢慢观察、研究、善待自己,如果能和自己真正地交上朋友还要有漫长的过程。你们的生命之路现在还不够遥远,但绝对已是的饱经风霜,在你们身上我常常能看到那些超越年龄的沧桑,当幸福与疼痛,快乐及悲伤,自省和轻狂,被大剂量浓缩在一起过早地注射进稚嫩的身体,除了会坚强地微笑或是傻笑,还能有什么选择?也许这是你们的宿命。作为一个教育者,一个校长,我从来都没有动摇过这个目标:生命艰辛,绝不能再剥削你们原本可怜的生活,要给孩子们一个遇见自己的机会!我始终坚信:没有繁华的记忆,生命就是一个孤单的身影。我在一次讲话中提到那个叫做丁宁的孩子在去年校庆时给我写过一封信,有这样一段内容:我想,我不会说什么“十五中的高中时光是全天下最棒的”这种话,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母校都有着独特的回忆。并且,我坦率的讲我也没有珍惜高中的时光去好好生活。只是我觉得,十五中能为所有在此之中的孩子提供一颗种子:不论你的生活成功与否,不论你的性格如何千姿百态,十五中都将同样的种子植到了在此生活的孩子们心里,这颗种子蕴藏着专属我们的记忆:那是球场上拼搏的身影,是从走廊俯瞰时令人惊叹的池塘和大鲤鱼,是温暖的黄色墙漆和各异的班徽,是去泰山时候拼命的攀爬,是将我们愁死又将我们乐死的运动会,是各种令人兴奋的社团,是一年一度蕴藏着诗意灵动和幽默谈资的诗歌节,是精彩绝伦的新年晚会,是圣诞节时会亮起灯来的圣诞树,是优美的、在离开学校之后会用做手机铃的上课铃声,是高三艰苦的一年中异常期盼的成人仪式,是我们都在期盼着开灯的星光走廊,是虽然不常开却在开放时如同穿越了时空一般的博物馆……这些点点滴滴的时光我们曾经过得那么兴奋,因为在那些时光里我们脱离了每天都要攻读的高考科目,在我们见识短浅的人生中,兴奋而新鲜的体验着不同于学习的生活。正是这样的点缀,使得艰苦卓绝的拼搏不再枯燥,也使得我们更加怀念拼搏的日子。苦中作乐,那是最美好的。
究竟是不是最美?我想每个人的感受不同结论也不一样,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应该最具争议!我自己每天都在挣扎,总在担心如此的教育会不会降低你们的竞争力?如果把这些活动的时间腾出来给学习,能给每人提升多少胜利指数?当竞争已经进入到把学生武装到牙齿的时代,我们的很多举动无异于自动解除武装赤手空拳上场,这个意象从来没有停止过折磨我,可每当我要放弃的时候,想想你们在各种活动中所显现的那种孩子特有表情的时候,我就不由自主地选择了坚持。而无数的你们总会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适时出现热情地鼓励我和老师们,就这样跌跌撞撞走到今天。也许你们确实失去一些东西,但我总觉得没有对你们采取集权的手段让你们的生命之中有了某种叫做自由的东西在慢慢生长。各位家长,不知你们还是否记得高一家长论坛时我们的题目:等在必经的路口,我在致辞的结尾做过这样的表达:过度的规划一定是以独立精神世界的丧失作为代价的,因为捆绑,灵魂不能自由呼吸。所以为了孩子还有我们自己,我们的理想选择是减少规划,开始等待,等待一些事情自然地发生,让生命多一些悬念和莫名的精彩,然后在一个灯火阑珊的夜晚和孩子回到温暖的家中。
是否等到了希望的结果?我不知道,但有一颗等待的心就会看到了无数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幸运如我,不仅目睹了你们和自己的种种相遇,还借由你们成功地延续了自己的青春,我的中学时代并没有终结在1990年,4年之后它又重新开始了,直到今天!在这片土地上,我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终于发现了自己还是有一些特点的,借助这种不同,我应该还算得上是一名和成功有点儿接近的老师,我陶醉在那种人与人之间相互欣赏与激励之中,这感觉能让我真实地体会到活着的意义。当然在这里我更发现了自己不足和弱点,我缺乏一种更强的执行力和规划能力,这严重制约了感觉和激情发出的力量,而如果自身不能更好做出调整和改善,那么离开就是最好的选择,而这一天终于来到了,虽然说出来是如此的艰难,有太多的不舍和眷恋,但告别何尝不是一次自由的尝试?今天我们一起毕业,这让我有了某种形式的解脱!反对的声音有时肯定会扰乱一个人的内心,但会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事物的变革;赞美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但也很容易变成一道绳索,捆住心灵的自由。我感谢那些或激烈或温和的批判,这让我保有珍贵的清醒;我当然要感谢那么多对我的赞美和鼓励,没有人不喜欢这种美好的感觉,但也不能过度奢求。在我的故事中有一个最温暖并带有一丝神奇色彩的情节:无论什么样对我的批评和攻击都没有转化为仇恨,那些醉人的赞美也没有形成让人忘乎所以的牢笼。生命中最坚固的围困实际上由鲜花和喝彩搭建框架然后不断浇筑名与利铸造而成,感谢这片神奇的土地,它不仅孕育了丁宁所说的那种平等的种子,还吹拂着自由的风,而再坚固的包围也抵挡不住风的力量,一旦穿越自身的束缚,自由就化作浩荡的白云,寂静地奔向远方……
离别之际,我特别想表达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谢,感谢十五的老师们,各位家长,是你们的鼓励和支持还有更多的容忍与宽宏让我勇敢地做了一些谈不上成功的教育改变,谢谢你们!我最想感谢的是曾经的和现在的十五的孩子,我们本是萍水相逢,即便在校园里,我能单独和学生交谈的机会也少的可怜,但我们却把不同形式的遇见演绎成了多姿多彩的传说,很多时候还带着童话的梦幻,我常常有种感觉,在真正的校园之外,甚至还存在着一个我们用想象力建筑的天空之城,它飘浮在每一片热爱自由、平等的蔚蓝之上……孩子们,我爱你们!歌手许巍在《曾经的你》中唱道: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这句歌词挺契合你们还有我未来的内心,但喧嚣终会归于寂静,一个美国作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曾为愿望、梦想、欲望、激情所驱使,正如人类的大多数人一样,通过生命岁月的冲击,我们曾不耐烦地、紧张地、充满期待地为成功和失望强烈地激动过,而今天当我们小心翼翼地翻阅着自己生平的画册时,禁不住惊叹:我们能躲开追逐和奔波而获得静心养性的生活该是多么美好。引用这段话不是让大家放弃奋斗,而是要理解付出的意义,所有的努力其实不是为了取胜,而是能管理自己那颗经常烦乱的心,我有强烈的体会和预感:我们对于去参与某些事件和采取行动的要求越小,我们静观和聆听大自然和人类生命的能力就变得越强!遇见青春,遇见所有的事情,让它们自然发生吧,别对它们横加指责,要怀着对它们多姿多态的新奇之感任其在我们身旁掠过,有时是同情的、不动声色的怜悯,有时是带着幽默、欢娱的笑声。永远不要想着用一种错误去解决另一种错误,绝不能用仇恨去对抗仇恨,以牙还牙从来没有胜利者!多么复杂的情况,只要稍微冷静一下,悲悯和微笑的力量就可以解决你们能够遇到的一切问题!如果说世间所有的相聚都是久别后的重逢,那么每一次认真的离别都是另一段非凡因缘际会的开始,似水流年,时间不会苍老,但会渐渐模糊,恍若隔世的交错之中我常常感觉我们从来没有在一起过,但似乎又永远不会分离!我们的生活很快都会发生很多改变,甚至比我们预想的要复杂的多,但我始终坚信,如同Beatles在一首歌中唱到的那样:前方蜿蜒无边的路再漫长也比不上你我之间的记忆(You
and I have memories longer than the road that stretches out
ahead)
孩子们,该说再见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