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北京加拿大国际学校听取了美国heidi hayes
jacobs博士讲座,关于课程、新技术、教育的变革的内容。
博士的讲课特点有三点印象比较深刻:
1,在讲课开始就确定了一个虚设的座位,设定为一个叫商的男孩,讨论的重点也是围绕着我们教育的今天、明天如何更好地适应这个孩子的当下与未来。这种以学生为中心来探讨教育的改变是中国现在教育理论家缺乏的。
2,博士一会儿坐着讲,一会儿站着讲,一会儿走着讲。她不仅讲,而且让大家动起来,组建临时小组,相互介绍,讨论教育的问题。我也听过很多的专家讲座,在高高的讲台上长篇大论着教育要互动,教育要幽默,然而从头到尾都板着脸。
3,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熟练运用。在讲座中大量地使用视频,图片、文字、网络互动等等。她抛弃了PPT上蝌蚪大的文字满篇,而是主题突出明确。
因为是英语讲座,是交互传译,内容显得有点散乱,加上对中国了解不够多,她的讲座与中国观众有一定的隔阂。中国听众喜欢专家在台上沾沾自喜地自说自话,很少与专家进行互动和讨论。没有了对话,也就不可能平等,也就不可能进步。
博士讲座中有一些话还是很有启发性的:
我们身处21世纪,但观念和行动依然停留在旧时代。
要成为教育家,首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工具。
现代的教育者首先是合作者,其次是创新者。
现在传统的教学方式日渐受到网络全方位教学方式的冲击。
利用数码科技、媒体传播,使全世界的人联系在一起去学习。
游戏对教育的深刻影响。
对于课程,思考的是要删除什么,要保留什么,要创造什么?
如何为学生的未来做好准备?
你的学生在为哪一年做准备?
不能对课程增加什么,需要的仅仅是替换。
有了新技术,但教育为此还没有做好准备。
新型的学习者需要:社会生产,社交网络,媒体网,非线性的学习,全球化学习等。
可以采用主体教学、工作室、分组研讨、实践、论坛等方式进行学习。
设计课程更新的基本要素是内容、技能和评估。
内容:学生应掌握了哪些知识,教师应该教哪些知识,应放弃哪些知识?
技能:通过什么方式来学习,可以是多种多样,因人而异。
评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绩(如新软件,网站,网络电话,电子邮件,博客,播客,论坛等等)
不能用选择题来判断学生是否毕业,如果这样做是很危险的。
加载中,请稍候......